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36 (1700-1725).djvu/111

此页尚未校对

愈嘗以書自通於于公,頔累數百言,其大要也,言先 達之士得人而託之,則道德彰而名聞流;後進之士 得人而託之,則事業顯而爵位通。下有矜乎能,上有 矜乎位,雖恆相求而不相遇。于公不以其言為不可 復《書》,曰:「足下之言皆是也。于公身居方伯之尊,蓄不 世出群之才,而能與卑鄙庸陋相應答如影響,是非」 忠乎君而樂乎善,以國家之務為己任者乎?愈雖不 敢私其大恩,抑不可不謂之「知己」,恆矜而誦之,情已 至而事不從,小人之所不為也。故於使君之行,道刺 史之事,以為于公贈。凡天下之事,成於自同而敗於 自異。為刺吏者,恆私於其民,不以實應乎府;為觀察 使者,恆急於其賦,不以情達乎州。由是刺史不安其 官,觀察使不得其政,財已竭而斂不休,人已窮而賦 愈急,其不去為盜也亦幸矣。誠使刺史不私於其民, 觀察使不急於其賦,刺史曰:「吾州之民,天下之民也, 惠不可以獨厚。」觀察使亦曰:「某州之民,天下之民也, 斂不可以獨急。」如是而政不均、令不行者,未之有也。 其前言者,於公既已信而行之矣。今之言者,其有不 信乎?縣之於州,猶州之於府也。有以事乎上,有以臨 乎下,同則成,異則敗者,皆然也。非使君之賢,其誰能 從之?愈於使君,非燕遊一朝之好也。故其贈行,不以 頌而以規。

《送楊巨源少尹序》
前人

昔疏廣、受二子以年老,一朝辭位而去。於時公卿設 供帳,祖道都門外,車數百兩,道路觀者,多嘆息泣下, 共言其賢。《漢史》既傳其事,而後世工畫者又圖其跡, 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國子司業楊君巨源, 方以能詩訓後進,一旦以年滿七十,亦白丞相,去歸 其鄉。世嘗說古今人不相及,今楊與二疏,其意豈異 耶?余忝在公卿後,遇病不能出,不知楊侯去時,城門 外送者幾人?車幾兩?馬幾匹?道旁觀者,亦有嘆息而 知其為賢與否,而太史氏又能張大其事,為傳繼《二 疏》蹤跡否?不落莫否?見今世無工畫者,畫與不畫固 不論也。然吾聞楊侯之去,丞相有愛而惜之者,白以 為其都少尹,不絕其祿,又為歌詩以送之,京師之長 於詩者,亦屬而和之。又不知當時二疏之去,有是事 否?古今人同不同,未可知也。中世士大夫以官為家, 罷則無所於歸,楊侯始冠,舉於其鄉,歌《鹿鳴》而來也。 今之歸,指其樹曰:「某樹,吾先人之所種也;某水某丘, 吾童子時所釣遊也。」鄉人莫不加敬,誡子孫以楊侯 不去其鄉為法。古之所謂「鄉先生」沒而可祭於社者, 其在斯人歟?其在斯人歟?

《送李礎判官正字歸湖南序》
前人

貞元中,愈從太傅隴西公于汴州。李生之尊父以侍 御史管汴之鹽鐵,日為酒殺羊享賓客,李生則尚與 其弟學,讀書習文辭,以舉進士為業。愈於太傅府年 最少,故得交李生父子間。公薨軍亂,軍司馬從事皆 死,侍御亦被讒為民日南。其後五年,愈又貶陽山令, 今愈以都官司員外郎守東都省,侍御自衡州刺史 為親王長史,亦留此掌其府事。生以湖南從事,請告 來覲。於時,太傅府之士,唯愈與河南司錄周君巢獨 存,其外則李氏父子相與為四人。離十三年,幸而集 處,得讌而舉,一觴相屬,「此天也,非人力也。」侍御與周 君,于今為先輩盛德,李生溫然為君子,有《詩》八百篇, 傳詠於時,唯愈也業不益進,行不加修,顧唯未死耳。 往拜侍御謁周君,抵李生,退未嘗不發愧也。往時侍 御有無盡費於朋友,及今則又不忍其三族之寒饑, 聚而館之,疏遠畢在,祿不足以養李生,雖欲不從事 於外,其勢不可得已也。重李生之還者,皆為詩愈最, 故故又序云。

《答侯繼書》
前人

裴子自城來,得足下一書。明日又于崔大處得足下 陜州所留書,翫而復之,不能自休。尋知足下不得留, 僕又為考官所辱,欲致一書開足下,并自舒其所懷, 含意連辭,將發復已,卒不能成就其說。及得足下二 書,凡僕之所欲進於左右者,足下皆已自得之。僕雖 欲重累其辭,諒無居足下之意外者,故絕意不為行。 自念方當遠去,潛深伏隩,與時世不相聞,雖足下之 思我,無所窺尋其聲光,故不得不有書為別,非復有 所感發也。僕少好學問,《五經》之外,百氏之書,未有聞 而不求,得而不觀者。然其所志,惟在其意義所歸,至 于禮樂之名數,陰陽土地星辰方藥之書,未嘗一得 其門戶。雖今之仕進者不要此道,然「古之人未有不 通此而能為大賢君子者。」僕雖庸愚,每讀書輒用自 愧。今幸不為時所用,無朝夕役役之勞,將試學焉。力 不足而後止,猶將愈於汲汲於時俗之所爭,既不得 而怨天尢人者,此吾今之志也。懼足下以吾退歸,因 謂我不復能自彊不息,故因書奉曉。冀足下知吾之 退未始不為進,而眾人之進未始不為退也。既貨馬, 即求船東下,二事皆不過後月十日。有相問者為我 謝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