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36 (1700-1725).djvu/85

此页尚未校对

類是也。

大全番陽萬氏曰:「聘者固出於其君之命,而及盟則出於其臣之私也。況夫大夫之於諸侯,五等之君皆其君也;諸侯之於大夫,列國之臣皆其臣也。今也列國之臣忘其分之卑而盟五等之君,五等之君屈其分之尊而盟列國之臣,豈非一時之大夫?既不知自有其君而專盟于外,則不知有列國之君而敢於與之同盟也乎?」

《襄公三年盟雞澤》

《春秋》「六月,公會單子、晉侯、宋公、衛侯、鄭伯、莒子、邾子、 齊世子光。己未,同盟于雞澤。陳侯使袁僑如會。戊寅, 叔孫豹及諸侯之大夫及陳袁僑盟。」

《公羊傳》:「其言如會何?後會也。」

不直言「會盟」者,時諸侯不親與袁僑盟,又下方殊及之。

「曷為殊及陳、袁僑?」為其與袁僑盟也。

陳、鄭、楚之與國。陳侯有慕中國之心,有疾,使大夫會諸侯,欲附疏,不復備責,遂與之盟,共結和親,故殊之,起主為與袁僑盟也。復出陳者,喜得陳國也。不重出,地,有諸侯在臣擊君,故因上地。

《糓梁傳》:「同者,有同也,同外楚也。如會,外乎會也,於會 受命也。及,以及與之也。」

諸侯在會,而大夫又盟,是大夫執國之權,亢君之禮。陳君不會,袁僑受使來盟,袁僑之盟,得其義也。通言叔孫豹及諸侯之大夫,則無以表袁僑之得禮,故再言「及」,明獨與袁僑不與諸侯之大夫。

諸侯以為可與則與之,不可與則釋之。諸侯盟,又大 夫相與私盟,是大夫張也。故雞澤之會,諸侯始失正 矣。大夫執國權,曰「袁僑」,異之也。

不但總言「及諸侯之大夫」,而復別言「袁僑」者,是異袁僑之得禮。

《胡傳》「同盟,或以為有三例,一則王臣預盟而書同,二 則諸侯同欲而書同,三則惡其反覆而書同。夫惡其 反覆與諸侯同欲而書同信矣。王臣預盟而書同義, 則未安。盟于女粟及蘇子也而不書同;盟于洮、于翟 泉,會王人也,而不書同。然則此三盟者,正所謂諸侯 同欲而書同盟也。其同欲奈何?同病楚也,王臣將命」, 必惇信明義,而後可以表正乎天下;諸侯守邦,必尊 主奉法,而後可以保其社稷。今王臣下與諸侯約誓, 諸侯亦敢上與王臣要言,斯大亂之道也,則亦不待 書《同盟》而罪自見矣。

《十有六年穀梁大夫盟》

《春秋》「三月,公會晉侯、宋公、衛侯、鄭伯、莒子、邾子、薛伯、 杞伯、小邾子於溴梁。戊寅,大夫盟。」

《公羊傳》:諸侯皆在是,其言大夫盟何?信在大夫也。何 言乎信在大夫?遍刺天下之大夫也。曷為遍刺天下 之大夫?君若贅旒然。

《穀梁傳》:「溴梁之會,諸侯失正矣。諸侯會而曰大夫盟, 正在大夫也。諸侯在而不曰諸侯之大夫,大夫不臣 也。」

《昭公十有三年同盟平丘》

《春秋》秋,「公會劉子、晉侯、齊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莒 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于平丘。八月甲戌,同 盟于平丘。公不與盟。晉人執季孫意如以歸。」

《公羊傳》:「公不與盟者何?公不見與盟也。」

時晉主會,疑公如楚,不肯與公盟,故諱使若公自不肯與盟。

公不見與盟。大夫執。何以致會?不恥也。曷為不恥?諸 侯遂亂,反陳、蔡,君子不恥,不與焉。

《糓梁傳》「同者,有同也,同外楚也。公不與盟者,可以與 而不與,譏在公也。其日,善是盟也。」

公不與盟,當從外盟不日。今日之善其會盟,因楚有難,而反陳、蔡之君。

《胡傳》:「按《左氏》,晉將尋盟,齊人不可。叔向曰:『諸侯有間 矣,不可以不示眾』。辛未,治兵,建而不斾。壬申,復斾。諸 侯畏之。辭諸魯曰:『寡君有甲車四千乘在,雖以無道 行之,猶必可畏。牛雖瘠,僨於豚上,其畏不死。南蒯、子 仲之憂,庸可棄乎?若奉晉之眾,間其二憂,何求而弗 克?請君無勤』。」魯人聽命。甲戌,同盟于平丘。其書同盟 者,劉子與盟同懼楚也。會與盟同地,再書「平丘」者,書 之重詞之複,其中必有美惡焉,見行事之深切著明, 故詞繁而不殺也。是盟蓋或善之而以為惡,何哉?盟 雖衰世之事,然有定人道之大倫者矣;有備天子之 明禁者矣;有束牲不歃,相命而信自喻者矣;有納斥 候,禁侵掠,誠格而不復叛者矣。其次猶以載書詞命 相爭,約於大神而不敢越者,則未聞主盟中國,奉承 齊犧,而矜其威力,恐迫諸侯。又信蠻夷之訴,絕兄弟 之歡,求逞私憤,間其憂疑。如此盟者,流及戰國,強眾 相誇,恫疑恐喝,恣行陵暴,死者十九。積習所致,有自 來矣。《春秋》,禮義之大宗也。曾是以為善乎。詞繁而不 殺,則惡其競力不道,「為後世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