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37 (1700-1725).djvu/102

此页尚未校对

者也。吾之道塞,則君子之道消矣;吾之道明,則堯、舜、 禹、湯、文王、孔子之道未絕於地矣。前書若與足下混 然同辭,是宮商之一其聲音也,道何由而明哉?吾故 拒足下之辭,知足下必將憤予而復其辭也。足下再 三教我適時以行道,所謂時也者,乃仁義之時乎?將 沈浮之時乎?苟仁且義,則吾之道何所屈焉爾?如順 沈浮之時,則是乘流望風而高下焉。「苟如此,雖足下 之見,我且不識矣,況天下乎?不修吾道而取容焉,其 志亦不遐矣。」故君子非仁與義,則無所為也。如有一 朝之患,古君子則不患也。吾之道,學孔子者也。蓋孔 子畏於匡,圍於蒲,伐樹於桓魋,逐於魯,絕糧於陳蔡 之師。夫孔子豈不知屈伸之道邪?賢不肖在我者也。 貴與富,貧與賤,道之行否,則有命焉。君子正己而須 之爾,雖人不能取其容焉。故孔子謂子路、子貢曰:「《詩》 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邪?吾何為於此?」子路 對曰:「意者吾未仁且智也,而人之不信也與?」子曰:「有 是乎!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齊?使智者而必行, 安有王子比干?」子貢對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 能容。」盍少貶夫子之道?子曰:「良農能稼,而不能為穡, 良工能巧,而不能為順。君子能修其道,綱而紀之,統 而理之,而不能為容爾。不修爾道,而求為容,賜而志 不遠矣。」謂顏回如,謂由也、賜也。顏淵對曰:「夫子之道 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 不容然後見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醜」也。道既已 大修而不用,是有國者之醜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後 見君子,孔子蓋歎之也。以孔子其門人三千,其聖德 如彼之至也。而知孔子者,獨顏回,其他皆學焉而不 能到也。然則僕之道,天下人安能信而行邪?足下之 言曰:「西伯、孔子何等人也?皆以柔氣污辭,同用《明夷》 也,以避禍患。」斯人豈浮世邪人乎?夫西伯,聖人也,《羑 里》之拘,僅不免焉。孔子,聖人之大者也,其屈厄如前 所陳,惡在其能取容於世乎?故曰:「危行言遜,所以遠 害也。」其道則爾,其能遠之與否而必容焉,則吾不敢 知也。非吾獨爾,孔子亦不知也。僕之道窮,則樂仁義 而安之者也;如用焉,則推而傳之於天下者也。何獨 天下哉?將後世之人大有得於吾之功者爾。天之生 我也,亦必有意矣。將欲愚生民之視聽乎?則吾將病 而死,尚何能伸其道也?如欲生民有所聞乎?則吾何 敢辭也?然則吾道之行與否,皆運也,吾不能自知也。 天下人安能害於我哉?足下又曰:「吾子夷、齊之道也。」 如僕向者所陳,亦足以免矣。故不復有所說。若韓孟 與吾子之於我,親故知我者也。苟異口同辭,皆如足 下所說,是僕於天下眾多之人而未有一知己也,安 能合於吾心乎?吾非不信子之云者也,信子則於吾 道不光矣。欲默默,則道無所傳云爾。子之道,子宜自 行之者也,勿以誨我。

《重與陸賓虞書》
劉軻

「別韶卿已逾時,雖遊處讌賞不接,然予心未嘗一日 去韶卿也。且京洛相去八百里,足以絕韶卿車轍馬 跡,矧又自洛南而東,涉淮浮江,沿洄數千里,安得不 悒悒」西望邪?比予在輦下五六年,始不知韶卿。及知 韶卿,兩心始親,而形骸已相遠。苟未能忘情,忍不酸 鼻出涕,為吾友之思邪?前陸掾來,得韶卿書,知韶卿 欲屈道以從人,求京兆解送,知韶卿道在與否,固不 在首解於京兆也。愚嘗謂與遊者道「韶卿膚未雞,髮 未鶴」,然其心甚老,脫一旦脅肩低眉,與諸子爭甲乙 於縣官,豈愚所謂甚老者邪?韶卿曾不是思也。愚所 謂首出者,謂四科首顏、閔,《三十世家》首太伯,《七十列 傳》首伯夷,其為首出,豈不多邪?韶卿不首於是,而欲 首於何哉?僕又聞京兆等試,試官知與否,脫有知韶 卿人聞,烏有不心躬嘿禮,靈冠統待之邪?夫然,亦何 害,小伸於知己耳。不然,則東國絀臣,西山餓夫,微仲 尼,何傷為展季、伯夷矣。韶卿獨不見既得者邪?豈盡 為顏子、太伯、伯夷,然幸韶卿熟思之,無以予不食太 牢為不知味者也。前月中兩寄狀,計必有達者。過重 陽,當決策東去,計韶卿無以予身遠而不予思也。勉 矣。自愛策名春官,後當會我於貞山。

《與陶進士書》
李商隱

去一月多,故不常在,故屢辱吾子之至,皆不睹。昨又 垂示《東岡記》等數篇,不惟其辭彩奧大,不宜為冗慢 無勢者所窺見,且又厚紙謹字,如貢大諸侯卿士及 前達有文章積學者,何其禮甚厚而所與之甚下邪? 始僕小時得劉氏《六說》,讀之,嘗得其語曰:「是非繫於 褒貶,不繫於賞罰;禮樂繫於有道,不繫於有司。」密記 之。蓋嘗於《春秋》法度、聖人綱紀,久羨懷藏,不敢薄賤, 聯綴比次,手書口詠,非惟求以為已而已,亦所以為 後來隨行者之所師稟。已而被鄉曲所薦,入來京師, 久亦思前輩達者固已有是人矣,有則將依之繫鞋, 出門寂寞,往返其間數年,卒無所得,私祕之。而比有 相親者曰:「子之書宜貢於某氏,某氏可以為子之依 歸矣。」即走往貢之。出其書,乃復有置之而不暇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