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37 (1700-1725).djvu/115

此页尚未校对

然。

《聞見前錄》:「田畫者,字承君,陽翟人,故樞密宣簡公姪 也。其人物雄偉,議論慷慨,俱有前輩之風。鄒浩志完 者,教授潁昌,與承君遊,相樂也。浩性懦,因得承君,故, 遇事輒自激勵。元符間,承君監京城門,一日報上召 志完,承君為之喜。又一日,報志完賜對,承君益喜,監 門法不許出,志完亦不來。久之,志完除言官,承君始」 望志完矣。志完遣客見承君,以測其意。客問承君近 讀何書,承君曰:「吾作《墨子》詩,有『知君既得雲梯後,應 悔當年泣染絲』之句,為鄒志完發也。」客言于志完,志 完折簡謝承君,辭甚苦,因約相見。承君曰:「斯人尚有 所畏,未可絕也。」取告見之,問志完曰:「平生與君相許 者何如?今君為何官?」志完愧謝曰:「上遇群臣,未嘗假 以聲色,獨于某若相喜者。今天下事故不勝言,意欲 使上益相信而後言,貴于有益也。」承君許之。既而朋 黨之禍大起,時事日變更,承君謝病歸陽翟田舍。一 日,報廢皇后孟氏,立劉氏為皇后。承君告諸子曰:「志 完不言,可以絕交矣。」又一日,志完以書約承君會潁 昌。中途承君喜甚,亟往。志完具言諫廢立皇后時,某 之言戇矣,上初不怒也。某因奏曰:「臣即死不復望清 光矣。」下殿拜辭以去。至殿門,望上猶未興,凝然若有 所思也。明日,某得罪志完,承君相留三日。臨別,志完 出涕,承君正色責曰:「使志完隱默官京師,遇寒疾,不 汗五日死矣。豈獨嶺海之外能死人哉?願君無以此 舉自滿,士所當為者,未止此也。」志完茫然自失,歎息 曰:「君之贈我厚矣。」乃別去。

《曲洧舊聞》:章子厚與晁祕監美叔同生,乙亥年同榜 及第,又同為館職,常以「三同」相呼。元祐間,子厚有詩 云:「三同晁祕監。」乃謂此也。然紹聖初,子厚作相,美叔 見其施設大與在金山時所言背違,因竭力諫之。子 厚怒,黜為陝守。美叔謂所親曰:「三同今百不同矣。」 《見聞搜玉》:蔡君謨守福州,上元日令民家點燈七盞。 陳烈作大燈,書其上曰:「富家一盞燈,太倉一粒粟。貧 家一盞燈,摳卻心頭肉。風流太守知不知,猶恨笙歌 無妙曲。」君謨見之,即罷。

《性理會通》:上蔡謝氏曰:「『申顏不可一日無侯,無可』。或 問其故,曰:『無可能攻人之過,一日不見,則吾不得聞 吾過矣』。」

《宋史呂大防傳》:大防弟大臨,學于程頤,每欲掇習三 代遺文舊制,令可行,不為空言,以拂世駭俗。富弼致 政于家,為佛氏之學,大臨與之書曰:「古者三公無職 事,惟有德者居之,內則論道于朝,外則主教于鄉。古 之大人當是任者,必將以斯道覺斯民,成己以成物, 豈以爵位進退、體力盛衰為之變哉?今大道未明,人 趨異學,不入于《莊》,則入于《釋》疑。聖人為未盡善,輕禮 義為不足學,人倫不明,萬物憔悴,此老成大人惻隱 存心之時。以道自任,振起壞俗,在公之力,宜無難矣。 若夫移精變氣,務求長年,此山谷避世之士,獨善其 身者之所好,豈世之所以望于公哉!」弼謝之。

《張觷傳》:「觷字柔直,福州人。舉進士,為小官,不與世詭 隨。時蔡京當國,求善訓子弟者,觷適到部,京族子應 之以觷薦,觷再三辭不獲,遂即館,京亦未暇與之接。 觷嚴毅聳拔,意度凝然,異于他師。諸生已不能堪,忽 謂之曰:『汝曹曾學走乎』?諸生駭而問曰:『嘗聞先生教 令讀書徐行,未聞教以走也』。觷曰:『天下被而翁破壞 至此。旦夕賊來,先至而家。汝曹惟有善走,庶可逃死 爾』。」諸子大驚,亟以所聞告京曰:「先生心恙。」京矍然曰: 「此非汝所知也。」即見觷深語,觷慷慨言曰:「宗廟社稷, 危在旦夕。」京斂容問計,觷曰:「宜亟引耆德老成,置諸 左右,以開道上心羅天下忠義之士,分布內外,為第 一義爾。」京因叩其所知,遂以楊時薦。于是召時。 《梅執禮傳》:執禮為禮部侍郎,素與王黼善,黼嘗置酒 其第,夸示園池妓妾之盛,有驕色。執禮曰:「公為宰相, 當與天下共憂樂。今方臘流毒吳地,瘡痍未息,是豈 歌舞宴樂時乎?」退又戒之以詩。黼愧怒,會饗原廟,後 至以顯謨閣待制知蘄州,又奪職。

《春渚紀聞》:徐崇之少時偉俊。政和間,余過禦兒,訪其 隱居,坐定,謂余曰:「數夕頗為飛蚊所擾,夜不能寐。因 得一絕句云:『空堂夜合勢如雲,溝壑寧知過去身。滿 腹經營盡膏血,那知通夕不眠人』。」時蔡京當國,方引 用小人,布列要近,賦外橫斂以供花石之費。天下之 民殆不聊生,而無敢形言者。崇之託以規諷云: 「見聞《搜玉》,范周字無外。」值方臘之亂,州民團結巡護, 雖士流亦不免。周率諸生冠帶夜行,題詩燈籠云:「自 古輕儒莫若秦,山河社稷付他人。而今重士如周室, 忍使書生作夜巡。」守將聞之,亟為罷去。

《宋史孫鼛傳》:鼛由福建轉運判官召為屯田員外。微 時與蔡京善,常曰:「蔡子,貴人也,然才不勝德,恐貽天 下憂。」至是,京還朝,遇諸塗,既見,京逆謂曰:「『我若用于 天子,願助我』。鼛曰:『公誠能謹守祖宗之法,以正論輔 人主,示節儉以先百吏,而絕口不言兵,天下幸甚。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