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落忻、崞間,聚書環堵,人所不堪,冶處之裕如也。世 祖在潛邸,聞其賢,遣使召之,且曰:『素聞仁卿學優才 贍,潛德不耀,久欲一見,其勿他辭』。既至,問河南居官 者孰賢,對曰:『險夷一節,惟完顏仲德』。又問完顏合答 及蒲瓦何如?」對曰:「二人將略短少,任之不疑,此金所 以亡也。」又問:「魏徵、曹彬何如?」對曰:「徵忠言讜論,知無 不言。以唐諍臣觀之,徵為第一。彬伐江南,未嘗妄殺 一人,儗之方叔、召虎可也。漢之韓、彭、衛、霍,在所不論。」 又問:「今之臣有如魏徵者乎?」對曰:「今以側媚成風,欲 求魏徵之賢,寔難其人。」又問:「今之人材賢否?」對曰:「天 下未嘗乏材,求則得之,舍則失之,理勢然耳。今儒生 有如魏璠、王鶚、李獻卿、蘭光庭、趙復、郝經、王博文輩, 皆有用之材,又皆賢王所嘗聘問者,舉而用之,何所 不可,但恐用之不盡耳。然四海之廣,豈止此數子哉! 王誠能旁求於外,將見集於明廷矣。」
《竇默傳》:「世祖即位,召至上都,問曰:『朕欲求如唐魏徵 者,有其人乎』?」默對曰:犯顏諫諍,剛毅不屈,則許衡其 人也。深識遠慮,有宰相才,則史天澤其人也。默為人 樂易,平居未嘗評品人物,與人居溫然儒者也。 《許衡傳》:「丞相安童一見衡,語同列曰:『若輩自謂不相 上下,蓋十百與千萬也』。」翰林承旨王磐,氣概一世,少 所與,可獨見。衡曰:「先生神明也。」
《江南通志》:「夏侯尚元,華亭人。幼有大志,好古深思,時 稱小太白。趙孟頫薦為東宮伴讀。」
《元史李孟傳》:「孟父唐,歷仕秦蜀,徙居漢中。孟生而敏 悟,七歲能文,倜儻有大志,博學強記,通貫經史,善論 古今治亂,開門授徒,遠近爭從之。一時名人商挺、王 博文皆折行輩與交。郭彥通名能知人,嘗語唐曰:『此 兒骨相異常,宰輔之器也』。」
《王結傳》:結嘗從太史董朴受經,深於性命道德之蘊。 故其措之事業,見之文章,皆悉有所本。憲使王仁見 之,曰:「公輔器也。」結立言制行,皆法古人。故相張珪曰: 王結非聖賢之書不讀,非仁義之言不談。識者以為 名言。
《浙江通志》:「葉李字太白,一字舜玉,杭州人。少有奇質, 從學於太學博士義烏施南學,補京學生。宋景定五 年,彗出,理宗下詔罪己,求直言。是時世祖南伐,駐師 江上,宋命賈似道領兵禦之。會憲宗崩,世祖班師,鄂 州圍解。似道自詭以為己功,因復入相,益驕肆自專, 創置公田關子,其法病民甚,中外毋敢指議。李乃與」 同舍生康棣而下八十三人,伏闕上書攻似道,似道 大怒,知書稿出於李,嗾其黨臨安尹劉良貴誣李僭 用金飾齋扁,鍛鍊成獄,竄漳州。似道既敗,乃得自便。 宋亡,歸隱富春山。江淮行省及宣、憲兩司爭辟之,置 蘇、杭、常等郡教授,俱不應。至元二十三年,侍御史程 文海奉命搜賢江南,世祖諭之曰:「此行必致葉、李來。」 李既至京,特拜御史中丞,兼商議中書省事。帝嘗問 兵部郎中趙孟頫:「李與留夢炎孰優?」孟頫對:「夢炎優。」 帝笑曰:「不然。夢炎以掄魁位宰相,而附賈似道,病民 誤國,伴食中書,無所可否。李舊由諸生力詆似道,其 過夢炎甚遠。然其性剛直,人不能容,而朕獨愛之也。」 《明外史宋濂傳》:「主事」茹太素上書萬餘言。帝怒,問廷 臣,或指其書曰:「此不敬,此誹謗非法。」問濂,對曰:「彼盡 忠於陛下耳。陛下方開言路,惡可深罪?」既而帝覽其 書,有足採者,悉召廷臣詰責,因字呼濂曰:「微景濂,幾 誤罪言者。」於是帝廷譽之曰:「朕聞太上為聖,其次為 賢,其次為君子。宋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嘗有一言之 偽,誚」一人之短,始終無二。非止君子,抑可謂賢矣。 《吳伯宗傳》:伯宗改翰林典籍,帝製十題命賦,援筆立 就,詞旨峻潔,帝稱曰「才子。」
《正氣紀練子寧傳》:子寧與金幼孜友善,謂之曰:「異日 子必為良臣,我必為忠臣。」
《盧原質傳》:原質字希魯,浙寧海人,世家桑洲,為巨族。 母方氏,孝孺之姑也。原質於孝孺為外兄,而文學資 益於方門為多。洪武戊辰,舉進士第二,授翰林編修。 孝孺以詩賀之曰:「奉天殿上榜初開,共賀江南得秀 才。好與青蘿居士說,今年文運屬天台。」
《江南通志》:「王行,字正仲,吳縣人。幼穎敏,授書即成誦, 經史百子無不探索,為詞章傑出一時。臨川饒介見 行所為文,驚嘆曰:『子敏而奇,真天才也』。」
《正氣紀劉政傳》:「政字仲理,南京長洲人。建文元年,舉 應天鄉試第一。試官方孝孺出托孤寄命題,得政卷, 喜曰:『此他日臨大節而不可奪者,乃百鳥中孤鳳,吾 當虛左以待之』。及帝遁,孝孺被戮,政痛君師俱難,遂 憤悲不食死。」
《見聞搜玉》:永樂間沈度以能書為翰林學士,許鳴鶴 以能文為中書。朝中語曰:「學士不能文,中書不能書。」 《明外史黃福傳》:福公正廉恕,素孚於人。成祖手疏大 臣十人,命解縉評之,惟於福無少貶。
《江南通志》:「徐有貞字元玉,初名珵,吳縣人。幼慷慨,有 經世志,見祭酒胡儼,命賦詩,援筆立就。儼不覺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