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38 (1700-1725).djvu/72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本楚士,未知名於中朝,以韓、呂二族為巨室,欲藉以

取重,故深與韓絳。絳弟維及呂公著交,三人更游揚 之,名始盛。神宗在藩邸,維為記室,每講說見稱,維曰: 「此非維之說,維之友王安石之說也。」及為太子庶子, 又薦自代,帝由是想見其人。

《彥周詩話》:「先伯父治平四年,舉進士第一。少從丁寶 臣,以文字為歐陽文忠公、王岐公所稱。」

《宋史張商英傳》:「商英字天覺,蜀州新津人。長身偉然, 姿采如峙玉,負氣俶儻,豪視一世。調通州主簿。渝州 蠻叛,說降其酋,辟知南川縣。章惇經制夔夷,狎侮郡 縣,吏無敢與共語,部使者念獨商英足抗之。檄至夔, 惇詢人才,使者以商英告,即呼入同食。商英著道士 服,長揖就坐。惇肆意大言,商英隨機折之,落落出其」 上。惇大喜,延為上客。歸薦諸王安石,因召對,以檢正 中書禮房擢監察御史。

《常秩傳》:「秩平居為學求自得。王回,里中名士也,每見 秩,與語,輒欿然自以為不及。歐陽修、胡宿、呂公著、王 陶、沈遘、王安石皆稱薦之,翕然名重一時。」

《歐陽修傳》:「修獎引後進,如恐不及,賞識之下,率為聞 人。曾鞏、王安石、蘇洵子軾,輒布衣屏處,未為人知。修 即游其聲譽,謂必顯于世。」

《聞見前錄》:明道、橫渠、伊川三先生俱從康節遊,康節 尤喜明道,其譽之與富韓公、司馬溫公、呂申公相等。 故康節《四賢詩》云:「彥國之言鋪陳,晦叔之言簡當,君 實之言優游,伯淳之言調暢。四賢洛之觀望,是以在 人之上。」有宋熙寧之間,大為一時之壯,則康節之所 以處明道者盛矣。

王介甫用事,張郇、李承之薦張惇可用,介甫曰:「聞惇 大無行。」承之曰:「某所薦者才也。顧惇才可用于今日 耳,素行何累焉?公試與語,自當愛之。」惇素辯,又善迎 合。介甫大喜,恨得之晚。

《侯鯖錄》:歐陽文忠公嘗以詩薦一士人與王渭州仲 儀,仲儀待之甚厚。未幾贓敗,仲儀歸朝,見文忠公論 及此士人,文忠公笑曰:「詩不可信也如此。」

《聞見後錄》:「眉山老蘇先生里居未為世所知,時雷簡 夫太簡為雅州,獨知之,以書薦之。韓忠獻、張文定、歐 陽文忠三公皆有味其言也。」三公自太簡始知先生 後,東坡、潁濱但言忠獻、文定、文忠,而不言太簡,何也? 予官雅州,得太簡薦先生書,嘗以問先生曾孫子符 仲虎,亦不能言也。簡夫,長安人,以遺才命官,其文亦 奇,國史有傳。《上韓忠獻書》簡夫啟:「昨年在長安,累獲 奏記,及入蜀來,路遠,頗如疏怠。恭惟恩照,恕其如此。 不審均逸名都,寢食何似?」簡夫向年自與尹師魯別, 不幸其至死不復相見,故居常恨,以謂天下後生,無 復可與議論當世事者。不意得郡荒陋,極在西南,而 東距眉州尚數百里。一日眉人蘇洵㩦文數篇,不遠 相訪,讀其《洪範論》,知有王佐才《史論》,得遷《史筆》《權書》 十篇,譏時之弊、《審勢》《審敵》《審備》三篇,皇皇有憂天下 心。嗚呼!師魯不再生,孰與洵抗邪?簡夫自念道不著, 位甚卑,言不為時所信重,無以發洵之跡,遽告之曰: 「如子之文,異日當求知于韓公,然後決不埋沒矣。」重 念簡夫阻遠門藩,職「有所守,不獲搢版,約袂疾指,快 讀泃文,干几格間,以豁公之視聽也,但邑邑而已。洵 年踰四十,寡言笑,淳謹好禮,不妄交游,亦嘗舉茂才, 不中第,今已無意。近張益州安道薦為成都學官,未 報。會今春將二子入都,謀就秋試,幸其東去,簡夫因 約其暇日令自袖所業,求見節下,願加獎進,則斯人 斯文不為不遇也。」《上張文定書簡夫啟》:簡夫近見眉 州蘇洵著述文字,其間如《洪範論》,真王佐才也;《史論》, 真良史才也。豈惟西南之秀,乃天下之奇才爾。令人 欲麋珠虀芝,躬執匕箸,飫其腹中,恐他饋傷,且不稱 其愛護如此,但恠其不以所業投於明公。問之,然後 云:「洵已出張公門下矣。」又辱張公薦,欲使「代黃柬為 郡學官,洵思遂出張公之門,亦不辭矣。簡夫喜其說。 竊計明公引洵之意,不祇一學官;洵望明公之意,亦 不祇一學官。第各有所待也。又聞明公之薦,累月不 下,朝廷重以例檢,執政者靳之不特達,雖明公重言 之,亦恐一上未報,豈可使若人年將五十,遲遲於塗 路間邪?昔蕭昕薦張鎬云:『用之則為帝王師,不用則 幽谷一叟耳』。」願明公薦洵之狀,至再至於三,俟得其 請而後已,庶為洵進用之權也。《上歐陽內翰書簡夫 啟》簡夫頃年待詔公車府,因故人蘇子美始拜符采, 不間不遺,許接議論。未兩三歲,而執事被聖上不次 之知,遂得以筆舌進退天下士大夫。士大夫不知刑 之可懼,賞之可樂,生之可即,死之可避,而知執事之 筆舌可畏簡。夫不于此時畢其平生之力,以謹自附 于下風。而方從事戎馬間,或告疾于舊隱,故足跡不 至于門藩,書問不通于左右者,且十餘年矣,豈偶然 哉?蓋有故耳。執事之官,日隆于一日。昔之所以議進 退天下士大夫者,今又重之以權位。故其一言「之出, 則九鼎不足為重。」簡夫見棄于時,使與俗吏齒,碌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