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59 (1700-1725).djvu/60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明年進少師、華蓋殿大學士。十四年春得疾,屢疏乞

骸骨歸。十八年二月卒。孚敬剛明果敢,持身特廉,而 性狠愎。報復相尋不護,善類為叢詬。沒世特諡「文忠。」

張衍瑞

按《明外史夏良勝傳》:「正德南巡,吏部郎中張衍瑞等 十四人疏諫,詔各杖三十,謫居首者於外,餘奪俸。衍 瑞,字元承,汲人。為清豐知縣,以執法忤劉瑾,逮下詔 獄,幾死。瑾誅,得釋官吏部,謫平陽同知。嘉靖初,召還, 擢太常少卿,卒。」

張英

按《明外史夏良勝傳》:「正德南巡,疏諫諸臣並下詔獄。 是時天連曀,晝晦,禁苑南海子水涌四尺餘,橋下七 鐵柱皆折如斬。金吾衛都指揮僉事張英憤曰:『此變 徵也』。乃肉袒戟刃於胸,囊土數升,持諫疏當蹕道跪 哭,即自刺其胸,血流滿地,衛士奪其刃,縛送詔獄。問 囊土何為?曰:『恐污帝廷,洒土掩血耳』。詔杖之八十,遂」 死。世宗立,贈官予祭,授弟雄都指揮僉事。福王時,追 諡「忠壯。」

張鈞

按《明外史張鈞傳》:「鈞,石州人。父赦,國子生,以二親早 亡,矢志不仕,隱居城北村。鈞正德末舉于鄉,以親老 亦不仕。嘉靖二十年,俺荅犯石州,鈞慮父遭難,自城 中馳一騎,號泣赴救,寇射中其肩,裹瘡疾馳,至則父 已被殺,鈞不勝悲痛而卒。」

張承相

按《明外史張鈞傳》:「俺荅犯石州,為親死者十一人,而 張承相、于博、張永安為尤著。承相少孤,及長為諸生, 養母二十餘年,以孝聞。寇至,負母出逃,為寇所得,叩 頭號泣,乞免其母。寇怒,并殺之,博奉母盡孝。寇抵城 下,博方讀書城中。母居村舍,亟號泣求母,母已被執, 博取石擊寇,寇就剖其心,母得逸去。」

張永安

按《明外史張鈞傳》:「張永安,石州吏也。父為寇所逐,永 安持梃追擊之,傷二賊,趣父逸去,而身自後衛之,被 數十槍死。有溫繼宗者,沁州諸生。父卒不能葬,日守 柩哀泣。寇至,與叔父淵等禦賊,皆死。」

張逵

按《明外史張逵傳》:「逵字懋登,餘姚人。正德末進士,改 庶吉士。嘉靖元年,授刑科給事中,伏闕爭大禮,下獄 廷杖,進右給事中。武定侯郭勛以奸利事為巡視科 道所劾。逵言勛為妖賊李福達請屬,為逆黨陸完雪 冤,罪不容誅,不聽。尋以言事忤旨,黜為吳江縣丞。勛 必欲害之,坐福達獄逮問,謫戍遼東邊衛。居十載,母」 死不得歸,哀痛而卒。

張袞

按《鳳陽府志》:「袞,鳳陽人。為固安令。時流賊猖獗,矢志 固守,孤城保全。會入覲奄,瑾異其儀表,陰諭賄二千 金可得科道。袞不從,瑾怒,矯令緹校逮捕。士大夫百 姓共欲斂金以賄,袞恥以賄免,堅卻之,遂食藥死。邑 人思之,為立祠。」

張習

按《萬姓統譜》:「習,字企翔,吳縣人。為禮部郎,出按察嶺 外。喜學問,文章《爾雅》,多取往聞遺佚者,校而傳之。」

張璧

按《萬姓統譜》:「璧字崇象,石首人。正德進士,歷太子太 保、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諡文簡。」璧公恂雅直,不 近流俗,喜文學,所著多《雅馴》。

張治道

按《萬姓統譜》:「治道,陝西長安人,由進士知長垣,果毅 有為,興利除害,動中肯綮,吏不敢欺,民不畏吏,百姓 至今稱之。後擢刑部主事,遂高尚焉。」

張淵

按《萬姓統譜》:「淵字子靜,號夢坡,烏程人。家貧,博學工 詩善書,與吳門沈石田、吳匏菴為友,一時名稱籍籍。 所著有《夢坡集》。」

張潤身

按《萬姓統譜》:「潤身,成安人。登正德進士第,初知西安 縣事,以賢能著聞。選授戶科給事中,轉兵科都給事 中。居諫垣前後十三年,彈劾不避。論巨璫之席勢,貪 將之僨兵,與夫指斥近侍之汙穢,停寢武弁之帶劍, 諫疏數十篇,皆切中時弊。出守平陽,比至郡,問民疾 苦狀,凡利所當興、弊所當革者,悉次第行之,百度井」 井。居二載,浩然有歸志。及抵家,日唯以耕讀課子,睦 族人、敦鄉約為事。後以疾卒。卿士大夫咸稱其文章 政事,多可紀述。所著有《四科奏議》傳焉。

張含

按《萬姓統譜》:「含字愈光,永昌府人。嘗舉鄉薦不第,遂 不復仕,以書史吟弄終其身。素與楊升菴翰撰善,其 詩多所評定。弟合,嘗司吏部。父志淳,為南都戶侍。父 子發解雲南。」

張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