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61 (1700-1725).djvu/114

此页尚未校对

黃補

按《萬姓統譜》:「補字季全,滔之後。父端第,紹興中進士, 歷惠州教授,終安溪縣令。補侍父惠州。時永嘉陳鵬 飛謫居于此,因得師友之。其為學專用心於內,而世 間利達不少動其心。已而以其學教授於鄉,及門者 數百人。時林光朝講學城南,補在城東,幾與齊名。乾 道八年登科,特授高州文學,調高要尉,卒。有《九經解》」 等書。

黃仁儉

按《萬姓統譜》:仁儉字約之,奉化人。幼警悟,長於記問, 恬淡韜晦,不與物競,人莫窺其際。調淳安主簿,轉監 台州支鹽倉,攝郡幕,給軍衣有紕薄者,群卒掉臂以 譟,座上皆失措。仁儉徐呼其長,諭以禍福,羅拜曰:「黃 佛子言,敢不聽。」仁儉書法甚精,源流二王,而遒勁似 歐陽率更,真草行書皆見重於世,至今刻石猶有存 者。

黃仁榮

按《浦城縣志》:「仁榮,字擇之,孝先元孫。年十三通群書, 以恩補承務郎,授泰和主簿。季陵帥臨安,辟錄事參 軍。李光代季薦知金谿縣,歷浙西提舉,後知信州,除 江東運判,改知衢州,直祕閣,除度支郎。為中沮,改浙 東提點刑獄,復命知秀州。明年,除兩浙轉運副使,數 月,加直敷文閣,知臨安府。丁母憂,服除,壽皇付仁榮」 以提點諸路坑冶,再除兩浙轉運副使,復知臨安府。 未幾,移贛州。卒,年八十六。

黃嗣廉

按《萬姓統譜》:嗣廉字景夷,轍孫。弱冠入太學,試《以孝 事君則忠賦》,破題云:「家國雖異,君親則同。以此因心 之孝,移為事上之忠。」遂中魁選。紹興戊辰,擢進士第, 後終於宣議郎。

黃永存

按《萬姓統譜》,「永存字堅叟,中美第四子。紹興二十四 年登第,以才能有聞於世,召為尚書郎,官軍器監。淳 熙中,出為淮南轉運副使,俾修農戰之業,以為北向 之漸。官至正議大夫。」孫大昌,隱德不仕,有《兼山語解》。 大昌子公紹,字直翁,號在軒,著《韻會》。

黃萬頃

按《泉州府志》:「萬頃,字景度,同安人。紹興二十七年進 士,知雷州。陛對,言馬政甚悉,上嘉嘆,改知廉州。秩滿, 知瓊州。從宦四十年,不植畝田椽屋。所著詩文數百 篇,又集古今詩話為《筆苑》五卷。」

黃偉

按《泉州府志》傳字維之,後即為名,更字叔張。紹興二 十七年進士。除太學錄,遷國子監簿。時孝宗銳意恢 復,方講武事,獻議者乞立武賢良,維之奮筆草疏,謂 賢良求文武全才,不宜立武科,事遂寢。除大理丞,時 少卿欲奏,獄空,維之不書名,寺削維之名銜以聞。維 之力求外補,差知邵武軍。後歷官江西提學,所薦引 多寒士,歷中外,直道而行,略無阿曲。自號「竹坡居士。」

黃棆

按《羅源縣志》:「棆,字公擇,紹興二十七年登第,慶元間, 任中奉大夫,提舉建寧府武夷山沖佑觀,羅源縣開 國男,食邑三百戶,賜紫金魚袋,敕巡廣南路轉運使 兼本路勸農使,兼提舉本路鹽事。時開奏五事,復奏 舉張用成、李延年等一十五人,又考察臧否守臣陳 讜、譚景先等一十五人,人咸服其公。」

黃槐

按《羅源縣志》:「槐字公應,紹興間登進士第,任廣東提 舉。所著有《智者行》,其所《無事論》,至今為學者繩尺。」

黃杞

按《龍溪縣志》:「杞字景華,願之孫也。以世賞補登仕郎。 初任寧化尉,以捕盜功改知浦城縣,有清介聲。再調 溫之平陽,通判太平州。論薦,除知肇慶府。陛辭,奏對 稱旨。丞相周必大、參政留正屢薦,將有內除,杞力求 便郡,因知潮州,有惠政。尋奉祠歸。」

黃瑀

按《福州府志》:「瑀字德藻,閩縣人。紹興中,舉進士,調饒 州司戶參軍,改湖北轉運,主管帳司。用薦改知永春 縣,遷兩浙轉運司幹官,權知華亭縣。建炎間,汪應辰、 汪澈薦其賢,授監察御史。時王繼先以醫得幸,瑀欲 論之,病未及上。同寮杜莘老素與瑀節義,相勸來問 瑀疾,連呼之不應。莘老忽曰:『吾今日擊去王繼先矣』。」 瑀即瞿然起坐,曰:「君能任職,吾何病?」探枕中片紙授 之,皆疏繼先罪狀也。官終朝散郎。

黃銖

按《尚友錄》:「銖字子厚,崇安人。少師事劉子翬,與朱熹 為同門友。少熹一歲,為文略相上下,熹每嘆其不可 企及。其文喜學太史公,詩喜屈、宋、曹、劉而下及韋應 物。尢喜琴書,隸法甚古,得魏晉以前筆意。其于騷詞, 能以楚聲古韻為之。既卒,熹為序其集。」

黃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