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61 (1700-1725).djvu/4

此页尚未校对

尋遷淮西馬步軍副總管、提舉崇禧觀、知高郵軍。流 民弟邦傑聚眾三千人為盜,霆勦其渠魁,餘黨悉散。 時議出師和者甚多,霆以為「莫若遣間探覘敵情,如 不得已然後行之。」諸軍畢行,惟高郵遲之。由是與時 迕而讒者益眾。提舉雲臺觀。制置使董槐、鄧泳交薦 之,差知壽昌軍,改蘄州,卒。

王伯大

按《宋史王伯大傳》,「伯大字幼學,福州人。嘉定七年進 士,歷官主管戶部架閣,遷國子正,知臨江軍。端平三 年,召至闕下,進直寶謨閣、樞密副都承旨兼左司郎 中,進對,言:『陛下親政五年于茲,盛德大業未能著見, 而招天下之謗議者籍籍未已。陛下試于身而自省, 又試于宮閫之內而加省,又試于朝廷政事之間而 三省凡人言之所不貸者,一朝赫然而盡去之,務使 蠹根悉拔,孽種不留,則謗息矣』。」又極言邊事,以直寶 謨閣知婺州。淳祐四年,召至闕,授權吏部侍郎。七年, 拜端明殿學士。八年,參知政事。以監察御史陳論 罷,以資政殿學士知建寧府。寶祐元年卒。

王邁

按《宋史王邁傳》:「邁字貫之,興化軍仙遊人。嘉定十年 進士,為潭州觀察推官,召試學士院,策以楮幣,邁援 據古今,考究本末,又因楮以及時事。真德秀病危,聞 邁所對,善之。帝再相喬行簡,或傳史嵩之復用,邁上 封事曰:『天下之相,不與天下共謀之,是必冥冥之中, 有為之地者』。」又言吳知占、陳洵益撓政,邁由疏遠,見 帝,空臆無隱,帝為改容。言者劾邁論邊事過實。魏了 翁侍經筵,為帝言,惜其去,改通判漳州。禋祀雷雨,邁 應詔言:「天與寧考之怒久矣。」于是臺官李大同言邁 交結德秀、了翁,以收虛譽,削一秩,免。淳祐改元,通判 吉州、知邵武軍。詔以亢旱求言,邁驛奏七事,而以撤 龍翔宮、立濟王後為先。時鄭清之再相,以「左司郎官」 召,力辭,卒,贈「司農少卿。」

王埜

按《宋史王埜傳》:「埜字子文,寶章閣待制介之子也。以 父廕補官,登嘉定十二年進士第。仕潭時,真德秀一 見異之,延致幕下,遂執弟子禮。德秀欲授以詞學,埜 曰:『所以求學者,理義之奧也』。德秀益器重之。紹定初, 攝邵武縣。盜起,唐石親勒兵討之。後為樞密院編修。 襄、蜀事急,史嵩之首進和議,埜言今日之事,宜并力 攻守。」上疏言八事。嘉熙元年,輪對,采事係安危者四 端,復推廣前所言八事,以孝宗講軍實,激發帝意。淳 祐初,自江西赴闕,奏祈天永命十事。前後奏陳,皆明 正剴切,鑿鑿可行。淳祐末,遷沿江制置使。寶祐二年, 拜端明殿學士,封吳郡侯。與宰相不合,言者攻之,以 前職主管洞霄宮,卒。

王爚

按《宋史王爚傳》:「爚字仲潛,一字伯晦,紹興新昌人。登 嘉定十二年進士第,知常熟縣。紹定四年,江淮制置 使,辟通判泰州。五年,差知滁州。端平元年,知瑞州。嘉 熙元年,提轄左藏東西庫,二年,遷籍田令。淳祐二年, 改監三省樞密院門,五年,遷太府寺丞,祕書丞,戶部 郎官、淮西總領,主管右曹。六年,為尚書左司員外郎」, 七年,遷祕書少監,以「侍御史周坦言,罷為福建提點 刑獄,差知溫州。」十年,差知寧國府,遷太府卿。寶祐元 年,試司農卿,以右文殿修撰提舉太平興國宮。五年, 京湖宣撫大使趙葵辟為判官。開慶元年,召授集英 殿修撰、樞密都承旨。景定二年,遷禮部尚書、知平江 府、淮浙發運使。五年,召赴行在,進端明殿學士、提舉 佑神觀。咸淳元年二月,拜簽書樞密院事。閏月,同知 樞密院事。二年,拜參知政事。三年,知樞密院事。乞祠 祿,乃授資政殿學士、知慶元府。七年,充上蔡書院山 主。八年,加觀文殿學士、提舉萬壽宮。十年,以爚為左 丞相。德祐元年,乞假以宣撫、招討等職,乃授觀文殿 大學士、浙西江東路宣撫招討大使,置司在京,以備 咨訪。進少保、左丞相,特授觀文殿大學士,充醴泉觀 使。爚為人清修剛勁。似道歸天台葬母,過新昌,爚獨 不見之。後以元老入相位,值國勢艱危之際,天下所 屬望也,而卒與陳宜中不協而去云。

王萬

按《宋史王萬傳》:「萬字處一,家世婺州,父遊淮間,萬因 生長濠州。登嘉定十六年進士第。端平元年,主管尚 書吏部架閣文字。明年,添差通判鎮江府。時金初滅 鄭清之謀,乘虛取河洛,萬謂當急為自治之規。已而 大元兵壓境,三邊震動,理宗下罪己詔,萬謂兵固失 矣,言之甚,恐亦不可。宜以振厲奮發,興感人心為條」 具沿邊事宜,遍告大臣要官。後兵興用窘,履畝之令 行,則又言之廟堂,其他敷陳,往往累數萬言,其自任 之篤如此。三年,授樞密院編修官。嘉熙六年,差知台 州。至郡,日惟蔬飯,終日坐廳事,事至立斷,吏無所售, 改業散去,民亦化之,不復訟。三年,遷屯田員外郎。四 年,擢監察御史。首論史宅之不當復「玷從班。」史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