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61 (1700-1725).djvu/74

此页尚未校对

丞。彪之博聞多識,練悉朝儀,自是家世相傳,並諳江 左舊事,緘之青箱,世人謂之王氏青箱學。」

《南齊書王僧虔傳》,孝武中,僧虔入為侍中,遷御史中 丞,領驍騎將軍。甲族由來多不居憲臺,王氏分枝居 烏衣者,位官微減。僧虔為此官,乃曰:「此是烏衣諸郎 坐處,我亦可試為耳。」

《小學紺珠》:「後魏四姓:范陽盧敏、清河崔宗伯、滎陽鄭 義、太原王瓊。」

《北齊書王昕傳》:昕母清河崔氏,學識有風訓,生九子, 並風流蘊藉,世號「王氏九寵。」

《徐之才傳》:之才聰辨強識,有兼人之敏,尤好劇談謔 語,公私言聚,多相嘲戲。常戲王昕姓云:「有言則」近 犬便狂,加頸足而為馬,施角尾而為羊。盧元明因戲 之才云:「卿姓是未入人名,是字之誤。」即答云:「卿姓在 亡為虐,在丘為虛,生男則為虜,養馬則為驢。」

《續文獻通考》:隋時有王氏,家富財帛,埒于王侯。有子 五人,各立一院,棟宇崇顯,邑里號「五堂王家。」

《唐書高儉傳》:初,太宗嘗以山東士人尚閥閱,後雖衰, 子孫猶負世望,嫁娶必多取貲,故人謂之「賣昏。由是 詔士廉與韋挺、岑文本、令狐德棻責天下譜諜,參考 史傳,檢正真偽,進忠賢,退悖惡,先宗室,後外戚,退新 門,進舊望,右膏粱,左寒畯,合二百九十三姓,千六百 五十一家,為九等,號曰《氏族志》。而崔幹仍居第一。帝」 曰:「我于崔、盧、李、鄭無嫌,顧其世衰,不復冠冕,猶恃舊 地以取貲。不肖子偃然自高,販鬻松檟,不解人間,何 為貴之?齊據河北,梁、陳在江南,雖有人物,偏方下國, 無可貴者,故以崔、盧、王、謝為重。今謀士勞臣,以忠孝 學藝從我定天下者,何容納貨舊門,向聲背實,賣昏 為榮耶?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其次 有爵,為公卿大夫,世世不絕,此謂之門戶。今皆反是, 豈不惑邪!朕以今日冠冕為等級高下,遂以崔幹為 第三姓,班其書天下。」高宗時,許敬宗以不敘武后世, 又李義府恥其家無名,更以孔志約、楊仁卿、史元道、 呂才等十二人刊定之,裁廣類例,合二百三十五姓, 二千二百八十七家。帝自敘所以然,以四后姓,酅公、 介公及三公、太子三師、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僕射為 第一姓,文武二品及知政事三品為第二姓,各以品 位高下敘之,凡九等。取身及昆弟子孫餘屬不入,改 為姓氏錄。當時軍功入五品者,皆昇譜限,搢紳恥焉, 目為勳格。義府奏悉索《氏族志》燒之。又詔:「後魏隴西 李寶」、太原王瓊、滎陽鄭溫、范陽盧子遷、盧澤盧輔、清 河崔宗伯、崔元孫、前燕博陵崔懿、晉趙郡李楷,凡「七 姓十家,不得自為昏。三品以上,納幣不得過三百匹, 四品、五品二百,六品、七品百,悉為歸裝。」夫氏禁受陪 門財。先是,後魏太和中,定四海望族,以寶等為冠。其 後矜尚門地,故《氏族志》一切降之。王妃主壻,皆取當 世勳貴名臣家,未嘗尚山東舊族。後房元齡、魏徵、李 勣復與昏,故望不減。然每姓第其房望,雖一姓中高 下縣隔。李義府為子求昏不得,始奏禁焉。其後天下 衰,宗落譜,昭穆所不齒者皆稱「禁昏。」家益自貴,凡男 女皆潛相聘娶,天子不能禁,世以為敝云。

《王方翼傳》:方翼子珣與兄璵、弟璡以文學稱,時號「三 王。」

《王勃傳》: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皆以文章齊名,天 下稱王楊、盧、駱四傑。炯嘗曰:「吾媿在盧前,恥居王後。」 議者謂然。

《王綝傳》:「綝字方慶,以字顯武。后嘗就求羲之書,方慶 奏十世從祖羲之書四十餘番,太宗求之先臣悉上 送。今所存惟一軸,并上十一世祖導、十世祖洽、九世 祖珣、八世祖曇首、七世祖僧綽、六世祖仲寶、五世祖 騫、高祖規、曾祖褒并九世從祖獻之等,凡二十八人 書共十篇。后御武成殿,遍示群臣,詔中書舍人崔融 序其閥閱,號《寶章集》,復以賜方慶,士人歆其寵。」 《王徽傳》:「徽,京兆人。《譜》言:其先本魏諸公子,秦滅魏,至 漢徙關中霸陵,以其故王家為王氏。十世祖羆仕周 為同州刺史,死葬咸陽鳳政原,子孫因家杜陵。曾祖 擇從昆弟四人,曰易從、朋從、言從,皆擢進士第,至鳳 閣舍人者三人,故號鳳閣王氏。自是訖大」中時,登進 士者十八人,位臺省牧守者三十餘人。

《唐國史補》四姓,唯鄭氏不離滎陽,有岡頭盧、澤底李、 土門崔家為鼎甲。太原王氏四姓得之為美,故呼為 「鈒鏤王家」,喻銀質而金飾也。

《續文獻通考》:王祐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孫必有為三 公者。」及旦相真宗,享福祿榮名三十餘年,人號三槐 王氏。

《癸辛雜識》:浙之東,言語黃、王不辨,自昔而然。王克仁 居越,榮邸近屬也,所居嘗獨燬于火,于是鄉人呼為 「王火燒。」同時有黃瑰者,亦越人,嘗為評事,忽遭臺評, 云其積惡以遭天譴,至于獨焚其家,鄉人有「黃火燒」 之號,蓋誤以王為黃耳。邸報既行,而評事之鄰有李 應麟者,為維揚幕,一見大驚,知有被火之事,亟告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