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61 (1700-1725).djvu/80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見殿宇傾圮,洙心竊嘆之,題其壁曰:「顏回夜夜觀星

象,夫子朝朝雨打頭。萬代公卿從此出,何人肯把俸 錢修。」上官奇而召見,時衣裋褐,問曰:「神童衫子何短 耶?」洙輒對曰:「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風。未去朝天子, 先來謁相公。」世以其詩詮補其集,用訓蒙學,為《汪神》 童詩。登元符三年李釜榜進士,任明州教授。著《春秋 訓詁》。召陞宮教,拜大宗正卿,至觀文殿大學士,提舉 台州崇道觀。築室西山,月集諸儒講學,以教授族閭 之子弟,鄉稱「崇儒館。」卒諡「文莊。」平生稟性仁厚,忠孝 著聞。子思溫,觀文殿大學士;思齊,端明殿大學士。孫 大猷,敷文殿大學士。

汪若楫

按《尚友錄》:「若楫字作舟,休寧人。崇寧間為紫陽書院 山長,歷官宣城尹。精研理學,尢工于詩,所著有《秀山 集》十卷。」

汪希旦

按《萬姓統譜》:「希旦字周佐,歙人。大觀三年登第,歷官 知泗州。時劇賊宋江橫行,及濛、濠、泗密邇,希旦嚴為 守備,賊不敢犯。上嘉之,轉朝奉郎,直祕閣。會旱蝗,開 廩賑給,蝗不入境,麥生兩穗。歷知袁、江、舒三州,請祠, 以朝請大夫致仕。」

汪叔詹

按《萬姓統譜》:「叔詹字至道,歙縣人。少敏于文,累官太 常博士,尋知鄂州,轉河南憲使,有惠愛,後領湖廣江 西等路財賦。」

汪思溫

按《尚友錄》:「思溫,鄞縣人。政和初進士,累官至太府少 卿。鄉之士族有喪不能舉,孤女不能嫁者,思溫割田 給助,為鄉里倡。」

汪藻

按《宋史汪藻傳》:「藻字彥章,饒州德興人。幼穎異,入太 學中進士第,調婺州觀察推官,改宣州教授,稍遷江 西提舉學事司幹當公事。徽宗親製君臣慶會閣詩, 群臣皆賡進,惟藻和篇,眾莫能及。時胡伸亦以文名, 人為之語曰:『江左二寶,胡伸、汪藻』。尋除《九域圖志》所 編修官,再遷著作佐郎。時王黼與藻同舍,素不咸,出」 通判宣州,提點江州太平觀,投閒凡八年,終黼之世 不得用。欽宗即位,召為屯田員外郎,再遷太常少卿、 起居舍人。高宗踐祚,召試中書舍人。藻多論奏,宰相 黃潛善惡之,遂假他事,免為集英殿修撰,提舉太平 觀。明年,復召為中書舍人,擢給事中,遷兵部侍郎,拜 翰林學士。紹興二年,除龍圖閣直學士、知湖州,又知 撫州,御史張致遠論之,予祠。陞顯謨閣學士、知徽州。 逾年,徙宣州。言者論其嘗為蔡京、王黼之客,奪職。居 永州二十四年,卒。秦檜死,復職官。二子:藻,通顯三十 年,無屋廬以居,博極群書,老不釋卷。尢喜讀《春秋左 氏傳》及《西漢書》,工儷語,多著述,所為制詞,人多傳誦。 子六人:恬、恪、憺、怲、懍、憘。

汪伯彥

按《宋史汪伯彥傳》:「伯彥字廷俊,徽之祁門人。登進士 第,積官虞部郎官。靖康改元,召見,獻河北邊防十策, 直龍圖閣,知相州。金人陷真定,詔徙真定帥司干相, 俾伯彥領之。康王奉蠟書開大元帥府,以伯彥為副 將。北兵薄京城,城破,金人逼二帝北行,張邦昌僭立, 王聞之涕泣。明年,王承制除伯彥顯謨閣待制,升元」 帥,進直學士。高宗即位,擢知樞密院事,未幾,拜右僕 射。伯彥在相位,耑權自恣,不能有所經畫,御史、諫官 下至韋布內侍,皆劾奏之。罷為觀文殿大學士、知洪 州,改提舉崇福宮,尋落職。紹興初,復職,知池州、江東 安撫大使。言者弗置,乃詔以舊職奉祠,尋知廣州。四 年,舍人王居正論伯彥不已,復褫前職。九年,知宣州, 過闕,拜檢校少傅、保信軍節度使。十年,請祠,從之。明 年卒,諡忠定。初,伯彥既去相州,金人執其子軍器監 丞似,使割地以至相州,守臣趙不試固守不下,遂拘 而北,久之乃還。或云似之得歸,伯彥實使人贖之。似 後更名召嗣。

汪若海

按《宋史汪若海傳》:「若海,字東叟,歙人。未弱冠,游京師, 入太學。靖康元年,金人侵擾,朝廷下詔求知兵者,若 海應詔,未三刻而文成,擢高等。二帝北行,袖書抗粘 罕,請存趙氏。縋而出,謁康王於濟州,謂神器久虛,異 姓僭竊,宜早即位,以圖中興。補修職郎,充帳前差使。 高宗既即位,推恩改承奉郎,遷江南經制使,轉承事」 郎,監登聞檢院。五府交辟,改屬右府。論軍食,迕執政, 通判沅州,以讒奪籍,謫英州。時節制江夏軍馬李允 文擁眾十萬,跋扈不用朝,命。若海往諭,允文大感悟, 即舉軍東下,復招其徒張用、曹成、李宏、馬友同歸朝 廷,湖、湘遂安。尋復承務郎,監潭州南嶽廟,通判辰州。 紹興九年,復三京,祗謁陵寢。事還,以前功四遷至承 議郎、通判順昌府,辟淮北宣撫司主管機宜文字。《拓 皋》之役,復以勞兩轉至朝散郎、通判洪州。丁內艱,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