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61 (1700-1725).djvu/81

此页尚未校对

除,添差通判信州。秩滿,遷湖北帥司參議、知道州,授 直祕閣、知江州,丁父憂死。

汪沆

按《萬姓統譜》:沆字濟遠。靖康間,金人犯闕,結盟去。沆 時為太學生,逆知必渝盟,叩閽上書,極論求才練兵 為守禦備,不報。明年,金人再至,沆以書抵粘罕,陳大 義及用兵利害,遂東歸,遇李綱,又投書有言不足慮, 實深可慮者四。綱韙之,竟以國恥未雪,憤惋而卒。

汪杞

按《萬姓統譜》:「杞字南美,婺源人。祖漸,號耕巖翁,游辟 雍,官至奉議郎。父路,登紹聖丁丑進士第,終信州貴 溪知縣。杞繼登建炎二年第,知英德、曲江兩郡,仕至 朝散大夫,知韶州府,所在有政績。弟利往,登建炎二 年進士第。子邦直當受遺澤,乃隱遁自逸,卒贈宣教 郎。」孫應時,從孫文。

汪介然

按《萬姓統譜》:介然字彥準,婺源人。少領鄉薦,入太學 不第。後從岳飛及韓清軍,以戰功補進義校尉。嘗使 金,洪皓附以蠟丸書,介然剖股納之,還奏於朝。及和 議成,皓得歸,謂子孫曰:「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累官觀 察使,主管台州崇道觀,致仕卒。

汪漢

按《萬姓統譜》:漢字瀚美,歙縣人。重然諾,尚氣義,鄉人 以是非來取直者,徐以利害開諭,莫不感服。紹興中, 張琪寇邑中,逃匿殆盡,乃攜家眾走西坑山側。一日 賊至,漢奮前與語,為善事,因推隨身貲以與之,賊戒 其徒曰:「好善人勿得殺。」紹興乙卯,以國母壽恩授右 迪功郎,時年八十七。

汪皋會

按《萬姓統譜》:皋會字元贊,黟人。登紹興二年進士第, 授嚴州壽昌簿,調建昌軍。學宮舊火于兵,至是始創, 皋會留意教養,改秩宰潭州。醴陵。邑自寇旱後,氓逃 土荒,公廷頹弊,皋會撤而新之,遂以奉議郎致仕。居 里閈,益以書自娛,著文數十卷,學者稱「醴陵先生。」

汪勃

按《黟縣志》:「勃字彥及,紹興二年登第,調嚴州建德主 簿。紹興十三年,除太常簿,入臺為檢法,歷三院御史、 右諫議大夫,遷御史中丞。十七年,除僉書樞密院。與 秦檜不合,數上章求出。以端明殿學士再領外祠。凡 六年,復起知湖州。為政安靜,不尚鞭扑。比退居,專以 教訓子孫為務。子作礪,為太常簿。孫義榮、義端同登」 第,後復龍圖閣學士,卒。

汪杲

按《萬姓統譜》:「杲,紹興間,知新淦縣。學校一新,文教振 舉,新淦之士盛於他邑者,杲之力也。」

汪愷

按《萬姓統譜》:「愷,紹興五年,詔復十科取士。」葉夢得薦 愷及徐度,汪藻薦徐度、王棠,中興後以十科薦用自 此始。

汪應辰

按《宋史汪應辰傳》:「應辰,字聖錫,信州玉山人。紹興五 年進士第一人,授鎮東軍簽判。趙鼎為帥幕,府事悉 諮焉。歲小旱,命應辰禱雨名山即應。越人語之曰:『此 相公雨』。鼎曰:『不然,乃狀元雨也』。召為祕書省正字。時 秦檜力主和議,應辰上疏,謂:『和議不諧非所患。和議 諧矣,而因循無備之可畏』。檜不悅,出通判建州,遂請」 祠歸,以修身講學為事。通判袁州。丞相趙鼎死,朱崖 扶喪過郡,應辰為文祭之。通判靜江府,踰期不得代。 檜死,召為吏部郎官,遷右司。母老乞外,乃出知婺州。 尋丁內艱去,服闋,除祕書少監。朝廷謀蜀帥,乃以敷 文閣直學士為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吳璘死,應辰 遂攝宣撫之職,蜀道晏然。入覲,除吏部尚書,以端明 殿學士知平江府。請祠,淳熙三年,卒于家。

汪大猷

按《宋史汪大猷傳》:「大猷,字仲嘉,慶元府鄞縣人。紹興 七年,以受恩補官,授衢州江山縣尉,曉暢吏事,登十 五年進士第,授婺州金華縣丞,改建德,遷知崑山縣。 丁父憂,免喪,差總領淮西江東錢糧幹官,改幹辦行 在諸司糧料院。參知政事錢端禮宣諭淮東,辟幹辦 公事,充參議官,遷大宗丞,除禮部員外郎。丞相洪适 薦兼吏部侍郎,仍遷主管。左遷祕書少監,升侍講,借 吏部尚書為《賀金國正旦使》。」還朝,改權吏部侍郎,以 言去,授敷文閣待制、提舉太平興國宮。起知泉州,進 敷文閣直學士。踰年,提舉太平興國宮,改知隆興府、 江西安撫使。以大暑,討永新禾山峒寇不利,自劾,降 龍圖閣待制,落職,南康軍居住。提舉太平興國宮,復 龍圖閣待制、提舉上清太平宮,復敷文閣待制,升學 士。沒大猷與丞相史浩同里,又同年進士,未嘗附麗 以干進,浩深嘆美之。

汪革

按《尚友錄》:革,臨川人。性孝友,家貧好學,試禮部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