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61 (1700-1725).djvu/92

此页尚未校对

太平之繁昌,因家焉。性素警慧,有大志,言辭敏給,下 筆語輒驚人。成化甲辰,登進士第,授行人,擢監察御 史,巡按湖廣。薦賢黜貪,不避權貴。尋擢南京大理寺 丞,發奸摘伏,儼如神明。凡疑獄不能決者,一訊立辨。 陞北京大理少卿。未幾,以母老乞歸養,特進光祿卿」 致仕,卒于家。子廷伍、廷伾。廷侄廷倕、廷傜、廷仜。

汪瑄

按《荊州府志》:「瑄字德卿,江陵人。成化甲辰進士。初知 華亭,擢監察御史。時權閹季廣敗,瑄疏劾之,數其黨 護及壞選法數事。巡松江,貪墨者望風解綬去。」

汪如玉

按《萬姓統譜》:「如玉字德溫,直隸歙人。和厚純粹,篤古 持禮,居家以孝友稱。所得學廩,輒分濟其族人,經明 行修,為士人所宗。後以貢授福寧州訓導,因材施教, 孜孜不怠。語及義利之際,尢致意焉。故諸生咸興起, 多文行士。督學胡公鐸、邵公銳相繼嘉譽之。嘉靖三 年,卒于官。諸生哀悼,有扶櫬至百里外者。後舉入名 《宦祠》。」

汪鳳

按《江西通志》:「鳳,字天瑞,弋陽人,志福之孫也。舉進士, 歷任刑部郎中,出知漳州府,簡靜有為,擢貴州參政, 卒。」

汪俊

按《明外史汪俊傳》:「俊字抑之,弋陽人。父鳳,進士,貴州 右參政。俊舉弘治六年會試第一,授庶吉士,進編修。 正德中,與修《孝宗實錄》。以不附劉瑾焦芳,調南京工 部員外郎。瑾、芳敗,召復原官。累遷侍讀學士,擢禮部 右侍郎。嘉靖元年,轉吏部左侍郎。時議興獻王尊號, 與尚書毛澄力爭,澄引疾去,乃以俊為禮部尚書。」於 時獻王已加帝號矣,主事桂萼復請稱「皇考」,章下廷 議。三年正月,俊集廷臣爭。帝命再議。俊遂抗疏乞休, 再請益力。帝怒,責以肆慢,允其去。《明倫大典》成,落俊 職,卒於家。隆慶初,諡「文莊。」俊行誼修潔,立朝光明端 介,學宗洛、閩。學者稱「石潭先生。」

汪偉

按《明外史汪俊傳》:「俊弟偉,字器之。由庶吉士授檢討。 與俊皆忤劉瑾,調南京禮部主事。瑾誅,復故官。屢遷 南京國子祭酒,至吏部右侍郎。偕廷臣數爭大禮,轉 左侍郎,為陳洗劾罷,卒於家。」

汪大章

按《貴州通志》:「大章,普定人,弘治己未進士。幼稱奇童, 弱冠登第,歷官參議,聲名籍甚。以事忤劉瑾,遂告歸。」

汪鋐

按《明外史汪鋐傳》:「鋐,婺源人,弘治十五年進士。授南 京戶部主事。嘉靖六年,由浙江左布政使擢右副都 御史,巡撫南、贛、汀、漳諸府。鋐初以才見,頗折節取聲 譽。為人機深,外疏直而內傾險,善窺時,好為取舍。見 張璁、桂萼、霍韜、方獻夫得帝眷,附麗以進,鋐亦遂蒙 帝眷。踰年,召協理院事,數月進刑部右侍郎,又數月」 進右都御史,掌院事。璁、萼並居政府,鋐為盡力。二人 所不悅者,率先意去之。進兵部尚書,尋加太子太保。 十一年代王瓊為吏部尚書。鋐所排陷,不可勝數,舉 朝為側目。而鋐以柔佞自結於帝,命兼兵部尚書,總 督啟祥宮、神御閣諸大工。鋐於是分日理兩部事,兼 典文武選,威權震天下。久之,帝稍薄鋐。給事中薛宗 鎧、孫應奎、翁溥、何天啟、沈繼美、馮汝弼、潘子正,御史 曹逵、王廷等相繼論劾。帝與費宏、李時語及鋐,二人 請留之以畢大工。帝曰:「鋐邪佞,留之無益。」二人以帝 意諭鋐,始引疾。詔許之。踰年卒,諡榮和。

汪憲

按《浙江通志》:「憲字尚鎰,黃巖人。領鄉薦,任新淦教諭。 律身清介,陞將樂知縣,庭無私謁,獄空繫囚。流賊犯 境,憲披甲禦之,賊畏,遁去,百姓德之。以廉平課最,陞 寧州知州。未至而宸濠變作,憲冒險而進,翊都御史 王守仁竟平大憝。未幾,引疾歸,卒。」

汪循

按《萬姓統譜》:「循,字進之,休寧人。弘治進士。兩為縣令, 民皆有去思。擢判順天。當正德初,逆瑾擅權,循一月 三抗疏于朝,請裁革中官。及上《內修外攘》十策,言剴 切,為瑾所忌,罷職。瑾誅,遂召弗起。」

汪文盛

按《明外史毛伯溫傳》:「文盛,字希周,崇陽人。正德六年 進士。授饒州推官,入為兵部主事,諫武宗南巡,杖闕 下。嘉靖初,歷福州知府,遷浙江、陝西副使,擢雲南按 察使。十五年,廷議將討安南,以文盛才,就拜右僉都 御史,巡撫其地。召為大理卿。九廟災,道病自陳疏少 緩,令致仕,卒。」

汪元錫

按《明外史汪元錫傳》:「元錫,字天啟,婺源人。正德六年 進士。授兵科給事中,三遷都給事中,屢遷至太僕卿。 嘉靖六年,以李福達獄下三法司於理,元錫不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