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64 (1700-1725).djvu/61

此页尚未校对

西京作坊使為江浙發運制置茶鹽使,乃至道之間 耳。今云洛苑使者,雖且從所述,皆宜更加考正。《山州》 無文字,尋究,不能周悉,幸察。

《書曾氏家譜後》
元·黃溍

韓魏公有言:「謹家諜而不忘乎先塋者,孝之大也。」家 諜之不謹,祖先文字之不傳,欲究其宅兆而嚴事之, 其可得乎?贛人曾魯卿,於少師文清公為六世孫,宦 游南海上最久。一旦歸而理其先墓之尚存者,復其 墓田之奪於豪右者,奉其墓祭之廢不舉者。凡以家 諜之未墜,猶有可考見也。魏公之言,豈非信然哉?夫 以魏公精搜博訪,僅能推及先塋之八世而止。今魯 卿所《譜》,至於十有八世,墓在州里者亦有十三所,雖 魏公弗如也。魯卿之友著作郎麥君出示此《譜》,因識 卷末,惟爾後人克謹其傳焉。

《南豐曾氏族譜序》
明·何喬新

南豐曾君仲質捧其宗譜詣予,請為之序。予謝曰:「子 之先世,以道德文章名天下,天下稱為名族,與漢之 華陰楊氏、唐之河東柳氏並稱《宗譜》,必得名世者序 之,不腆之文,不足以辱子。」仲質曰:「吾先世道德文章 寂寥久矣,所以請於先生者,願得一言告吾之子孫, 以祗遹前休耳。敢固請。」予乃受其譜而閱之,首《譜序》, 得姓之由著矣;次《家訓》,正家之道嚴矣;又次之《宗圖》, 《世系》昭矣;又次之《家傳》,《世德》詳矣;附以前代與當世 名賢之文,所以光昭世美者備矣。予作而嘆曰:「懿哉, 曾氏之文獻萃於此矣。吾盱大家,世族不為不多,一 再傳之後,子孫雖碩且茂,而文獻已不足徵。此正文 定公所謂嚚子憸孫也。求如曾氏之」文獻彬彬者,一 何鮮哉!予為邑庠生時,嘗識仲質之先君子汝愚,今 歸老於家,又識仲質其父子之行已渾然端且厚,不 失其世守;閱其譜,又知其子孫之茂且賢。信乎其為 名族而無愧於華陰之楊、河東之柳也。雖然,所貴乎 名家之有《譜諜》者,非惟使子孫知其源流所自而已, 正欲其知祖宗之德「業而趾美承休焉。」曾氏之先郕 國以道德鳴於周,而萊蕪實啟之;文定公以文章鳴 於宋,而文昭實和之。其立德立言,皆所謂不朽者也。 「聞其風者咸思則而效之,況其子孫也哉!曾氏之子 孫尚思祗遹前休,仕則推乃祖之道於用,使膏澤洽 於民;居則體乃祖之道於躬,使德義薰於鄉,斯不忝 名賢」之裔胄矣。嗚呼!曾氏子孫,尚勉之哉!

《請崇植先賢系胄疏》
顧鼎臣

竊惟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道,傳至孔子,而大明其 德與功,垂之萬世,直與天地同其高厚矣。孔子傳之 曾子,曾子傳之子思,子思傳之孟子,不惟心相授受, 且筆之於書,以詔後世,洩天地之精蘊,揭宇宙之綱 維,匯六經之淵源,掃百家之蹊徑。考之《論語》《大學》《中 庸》《孟子》所載,如「一貫」之旨,正心修身之學,中和位育 之功,性善誠明之說,王霸義利之辨,微言妙道,不一 而足,真所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 學,為萬世開太平者。然則曾子之功豈小補哉?暴秦 坑焚之後,道學不明。漢司馬遷號稱良史,其序孔門 弟子列傳,但曰「孔子以曾參能通孝道,故授之業,作 《孝經》而已。」唐韓愈竊附於聖人之徒,其序道統之傳, 直以孟子上接孔子,他尚可說哉?良由《大學》《中庸》二 書混於《戴記》篇中,不與《論語》並顯,學者莫知其為學 之樞奧而討論之。是以時君世主,徒知推尊顏、孟,而 忽於曾子、子思。自唐迨宋,雖加曾子封爵,而從祀猶 列於十哲之後,子思則杳無聞焉。宋仁宗始表章《學》 《庸》二書,而程顥、程頤、朱熹諸儒更相發明,愬流窮源, 使天下後世曉然知道統授受之功,曾子為大,而子 思次之。咸淳三年,由是始封曾子為郕國公,子思為 沂國公,配享次於顏子,躋於孟子之上,而四配之位 始正,是萬古不易之論也。我太祖高皇帝御極之初, 首詔孔子子孫襲封衍聖公并世襲知縣,並如前代 舊制。「弘治間,因修顏子、孟子廟,特置世襲翰林院五 經博士各一人,以主祀事,此孝宗皇帝稽古右文」之 盛舉也。夫曾子傳道之功優於顏子,而孟子私淑於 曾子、子思。今顏、孟子孫皆世襲博士,而曾子之後獨 不得沾一命之榮,豈非古今之闕典也哉?當時典禮 守土之官,曾無一言及此者,豈以曾子子「孫散在四 方,歷世久遠,譜系不明,恐有冒濫之弊?」臣嘗考《春秋》 之時,莒人滅鄫,太子巫仕魯,去邑為曾。然則曾子去 受姓之祖甚近也。後世凡曾姓者,孰非曾子之子孫 乎?又訪得正德年間,今都御史錢宏任山東按察司 僉事,巡歷至嘉祥,謁曾子祠墓。因令有司訪求附近 編氓中曾姓者,得一農夫於深山中,貌甚朴野,詢之, 果曾子之後也。不知錢宏當時何不請於朝,而復使 之淪沒耶?必以其人鄙陋,不可廁於衣冠之列故耳。 臣愚以為先王興滅繼絕,崇德報功,其意甚廣,其道 甚遠,不當因其子孫無賢而遂已也。臣自入仕以來, 見三氏子孫來朝,輒有感於中,耿耿不忘,幾三十年。 茲者恭遇皇上釐正孔廟祀典,一洗前代陋規,重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