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事郎。二十二年,授奉訓大夫,單州防禦使。二十九 年,遷奉直大夫,密州知州。元貞元年,赴闕朝見,特授 中議大夫,襲封衍聖公。」
孔思晦
按《元史孔思晦傳》:「思晦,字明道,孔子五十四世孫。資 質端重,性簡默,讀書講求義理詞章之習,薄而弗為。 家貧,躬耕以為養。至大中,舉茂才,為范陽儒學教諭。 延祐初,調寧陽學。仁宗在位,崇尚儒道,一日,親取孔 氏譜牒按之曰:『以嫡應襲封者,思晦也』。特授中議大 夫,襲封衍聖公,月俸加至五百緡,賜四品印,陞嘉議」 大夫。至順二年,改賜三品印。元統元年卒。卒之日,有 鶴百餘翔其屋上,又見神光自東南落其舍北。至正 中,朝廷加贈其官,賜諡「文肅。」
孔克堅
按《元史孔思晦傳》:「思晦子曰克堅,襲封衍聖公,階嘉 議大夫,既而進通奉大夫。至正十五年,召為同知太 常禮儀院事,拜陝西行臺侍御史,遷國子祭酒,擢山 東肅政廉訪使,不赴。孫希學,襲封衍聖公。」
孔全
按《元史孔全傳》:「全,亳州鹿邑人。父成病,割股肉啖之, 愈。後卒,居喪盡哀,廬墓左,負土為墳,日六十肩。風雨 有虧,俟霽則補之。三年起墳,廣一畝,高三丈餘。」
孔克愚
按《杭州府志》:「克愚,字鈍夫,仁和人,宣聖五十五世孫。 父文學,仕至建德路總管知事,遂家焉。克愚善讀書, 隱居夾城巷,有《西塍吟槁》。」
孔克齊
按《溧陽縣志》:「克齊,字肅夫,先聖五十五世孫。大父宗 善為建康路教授,卒於官。父文昇贅於溧陽之沈氏, 遂家焉。克齊長於文章,以憲司薦,授黃岡書院山長, 陞國史編修。」
孔克學
按《湖廣通志》:「克學,至聖五十五代孫。元末授荊州學 正,寓沱潛閒,工詩文,有集傳世。」
明
孔希學
按《明外史孔希學傳》:「希學字士行,先聖五十六代孫 也。世居曲阜。父克堅,元國子祭酒。至正十五年,以希 學襲封,其冬為祕書卿。洪武元年十一月,命希學襲 封衍聖公,置官屬,進秩正二品,階資善大夫。每歲入 朝,班亞丞相。希學好讀書,善隸法,文詞爾雅,每賓客 讌集,談笑揮灑,爛然成章。承大亂後,廟貌服物,盡失」 其故。畢力修舉,復還舊觀。十四年卒。命守臣致祭。
孔希大
按《明外史孔希學傳》:「洪武元年十一月,命希學族人 希大為曲阜世襲知縣。」
孔克仁
按《明外史孔克仁傳》:「克仁,句容人。由行省都事進郎 中,偕宋濂侍太祖。太祖數與論天下形勢及前代興 亡事。洪武二年四月,命克仁等授諸子經,功臣子弟 亦令入學。己出知江州,入為參議,坐事死。」
孔文
按《貴州通志》:文聖裔,洪武初,以知府戍貴州卒,子孫 遂居於此。按察使馮成能匾其門曰「闕里分潢。」
孔顒
按《霸州志》:「顒,明洪武甲子科舉人,任德平縣教諭。」
孔訥
按《明外史孔希學傳》:「希學子訥,洪武十七年正月襲 封,命禮官以教坊樂導送至國學,學官率諸生二千 餘人迎於成賢街。自後每歲入覲,給符乘傳。帝既革 丞相,遂令班文臣首。訥性恭謹,處宗黨有恩。建文二 年卒。」
孔鑑
按《明外史孔希學傳》:「訥子鑑,有孝行,嗣爵二年,卒。成 祖即位,遣使致祭。」
孔彥縉
按《明外史孔希學傳》:「鑑子彥縉,永樂八年襲。甫十歲, 命肄業國學,久之,遣歸。仁宗踐阼,來朝,賜宅東安門 外。景泰元年,帝視學,彥縉率三氏子孫觀禮,賜坐彝 倫堂聽講。視學必先期召衍聖公,自此始。彥縉少孤, 能自立,然與族人不睦,景泰六年卒。」
孔友諒
按《明外史黃澤傳》:「孔友諒,長洲人,永樂十六年進士, 改庶吉士,出知雙流縣。宣宗初,上言六事。宣德八年, 命吏部擇外官有文學者,得友諒,令辦事六科,未授 官而卒。」
孔文英
按《湖廣通志》:「文英,字世傑,陝西安化人,徙襄陽。永樂 辛丑進士,令廬陵,擢監察御史,折黃岩大獄,歷陞刑 部左侍郎,卒賜祭葬,墓在峴首。薛文清銘曰:『君惟其 魁,孔牒世輝,所持不回,所職不隳』。子宗寅、宏,因占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