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69 (1700-1725).djvu/50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膠水令。祖譚,邯鄲令。父運,太常卿。昌齡,太平興國三

年舉進士,歷將作監丞,右贊善大夫,通判銀州,擢右 拾遺,改右補闕,出知滁州。丁內艱,起為淮南轉運使, 轉戶部員外郎,知廣州。廣有海舶之饒,昌齡不能以 廉自守,淳化二年代還,擢禮部郎中,逾月,為樞密直」 學士。是秋,初置審刑院於禁中,命昌齡知院事。至道 二年,以本官參知政事。真宗即位,加戶部侍郎。坐交 結王繼恩,貶忠武軍節度行軍司馬。咸平二年,起為 殿中少監。御史范正辭劾其「廣舶宿犯」,知河陽,尋請 致仕。大中祥符元年卒。子虞卿,將作監主簿。昌齡兄 昌圖至國子博士,弟昌言至太子中書。昌言子晉卿、 仲卿、耀卿,並進士及第。晉卿為祕書丞。從子紘。

李沆

按《宋史李沆傳》,「沆字太初,洺州肥鄉人。曾祖豐,泰陵 令。祖滔,洺州團練判官。父炳,從邢帥薛懷讓辟為觀 察支使,歷邠州、鳳翔判官,拜殿中侍御史,知舒州,以 勞加侍御史,卒。沆少好學,器度宏遠,太平興國五年, 舉進士甲科,為將作監丞,通判潭州,遷右贊善大夫, 轉著作郎、直史館。雍熙三年,除右補闕、知制誥。四年」, 遷職方員外郎,召入翰林為學士。淳化二年,判吏部 銓。嘗侍曲宴,太宗目送之曰:「李沆風度端凝,真貴人 也。」三年,拜給事中、參知政事。真宗即位,遷戶部侍郎。 咸平初,以本官平章事。會契丹犯邊,真宗北幸,命沆 留守,京師肅然。真宗還,累加門下侍郎、尚書右僕射。 一夕,遣使持手詔,欲以劉氏為貴妃,沆對。使者引燭 焚詔,附奏曰:「但道臣。」沆以為不可,其議遂寢。沆為相, 王旦參政事。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旦嘆曰:「我輩安 能坐致太平,得優游無事耶?」沆曰:「少有憂勤,足為警 戒。他日四方寧謐,朝廷未必無事。」沆又日取四方水 旱盜賊奏之,旦以為細事,不足煩上聽。沆曰:「人主當 使知四方艱難,不然,則土木、甲兵、禱祠之事作矣。吾 老不及見此,此參政他日之憂也。」沆沒後,真宗以契 丹既和,西夏納款,遂封岱,祠汾,大營宮觀,蒐講墜典, 靡有暇日。旦親見王欽若、丁謂所為,乃嘆曰:「李文靖 聖人也。」當時遂謂之「聖相。」景德元年薨。上聞之驚歎, 趣駕往臨,哭之慟,謂左右曰:「沆忠良純厚,始終如一, 豈意不享遐壽!」言終又泣下。廢朝五日,贈太尉、中書 令,諡文靖。錄其弟贄為虞部員外郎,源為太子中舍, 維為戶部員外郎,子宗簡為大理評事。甥蘇昂、妻兄 之子朱濤並同進士出身。沆與諸弟友愛,尢器重維。

李重誨

按《宋史李重誨傳》:「重誨,應州金城人。祖高,後唐獎州 刺史。父彥榮,仕契丹,署環州刺史,重誨嘗為其應州 馬步軍都指揮使。太平興國五年,潘美出師禦寇,重 誨從其節度使蕭咄李迎戰於代州北嶺,大敗,美斬 咄李,擒重誨以獻。太宗召見,補鄧州馬步軍都指揮 使,累遷涇原儀渭鎮戎軍鈐轄。咸平三年,徙邠寧環」 慶路。坐轉餉靈武不嚴斥候,至積石為寇,騎掠於道, 營部大亂,除名流光州。五年,起為崇儀使。景德中,上 以涇原地要兵眾,慮有緩急,遂徙重誨為鈐轄,復遷 益州,改皇城使。大中祥符六年,卒。子禹謨,為將作監 主簿。弟重睿,歷官澄州團練使。子禹偁,閤門祗候。

李覺

按《宋史李覺傳》:「覺字仲明,太平興國五年,舉九經,起 家將作監丞,通判建州,就遷左贊善大夫,知泗州,轉 祕書丞,遷《禮記》博士。雍熙三年,與右補闕李若拙同 使交州,還遷國子博士。端拱元年春,太宗幸國子監, 顧見講坐,左右言覺方聚徒講書,上即召覺,令對御 講。覺曰:『陛下六龍在御,臣何敢輒升高坐』。上因降輦」, 令張帝幕,設別坐,詔覺講《易》之《泰卦》,從臣皆列坐,覺 因述天地感通、君臣相應之旨,上甚悅,特賜帛百疋。 是冬,以本官直史館,倣韓愈《毛穎傳》作《竹穎傳》以獻。 淳化二年,改水部員外郎、判國子監。四年,遷司門員 外郎,被病卒。子宥,大中祥符五年進士。

李罕澄

按《宋史李罕澄傳》:「罕澄,冀州阜城人,七世同居。漢乾 祐三年,詔改鄉里名及旌其門閭。太平興國六年,長 史以漢所賜詔書來上,復旌表之。」

李瓊

按《宋史顧忻傳》:「杭州仁和人李瓊,以鬻繒為業,事母 孝,夜常十餘起省母。母喜食時新,瓊百方求市,得必 十倍酬其直。」

李允則

按《宋史李允則傳》:「允則字垂範,濟州團練使謙溥子 也。少以材略聞,蔭補衙內指揮使,改左班殿直。太平 興國七年,擢閤門祗候,累遷四方館、引進使、高州團 練使。天禧二年,以客省使知鎮州,徙潞州。仁宗即位, 領康州防禦使。天聖六年卒。」

李建中

按《宋史李建中傳》,「建中字得中,其先京兆人。曾祖逢, 唐左衛兵曹參軍。祖稠,梁商州刺史,辟地入蜀。會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