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80 (1700-1725).djvu/81

此页尚未校对

司徒姓部列傳

司徒期

按《左傳哀公二十五年》:「夏五月庚辰,衛侯出奔宋。褚 帥比、公孫彌牟、公文要、司寇亥、司徒期,因三匠與拳 彌以作亂,皆執利兵,無者執斤,使拳彌入于太子之 宮,譟以攻公乃出。」

司徒瞞成

按:鄭樵《通志》:「衛有司徒瞞成。」

司徒邊

按《萬姓統譜》:「邊,宋人。」

司徒子招

按鄭樵《通志》:「陳有司徒公子招。」

司徒映

按《澤州志》:「映官至太常卿。太和中,棄職歸里,晦跡藏 名,有清望。當道屢薦之,不仕。」

後漢

司徒翊

按《宋史趙逢傳》:「漢乾祐中,逢求舉進士,是歲禮部侍 郎、集賢殿學士司徒翊典貢舉,擢登甲科。」

司徒綽

按《萬姓統譜》:「綽,恩州人,元祐登科。」

司徒祖契

按《澤州志》:「祖契,大定中進士。」

司徒綬

按《萬姓統譜》:「綬,日照人。正德中新會縣訓導。」

司徒化邦

按《溧水縣志》:「化邦,字光宇。少負不羈之才,事親孝,撫 諸弟盡友。于生于素封,處如寒素,絕無驕奢,喜怒不 形,詩書是好。嘗有魯男子之事,人皆賢之。以庠生入 國學,仕上高丞,宅心清介,時人重之。擢遼陽衛參軍, 非其意,以疾乞歸。優游詩酒,逸樂林泉,結客課孫,自 娛風景。年八十有四,無疾而終。」

司馬姓部彙考

《史記》:

《太史公自序》

「昔在顓頊,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 際,紹重黎之後,使復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 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後也。當周宣王時,失其守 而為司馬氏。司馬氏世典《周史》。惠、襄之間,司馬氏去 周適晉,晉中軍隨會奔秦,而司馬氏入少梁。自司馬 氏去周適晉分散,或在衛,或在趙,或在秦。其在衛者 相中山,在趙者以《傳劍論》顯,蒯瞶其後也。在秦者名 錯。與張儀爭論,于是惠王使錯將伐蜀,遂拔,因而守 之。錯孫靳,事武安君白起,而少梁更名曰夏陽。靳與 武安君阬趙長平軍,還而與之俱賜死杜郵,葬于華 池。靳孫昌,昌為秦主鐵官。當始皇之時,蒯瞶元孫卬 為武信君將而徇朝歌。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漢之 伐楚,卬歸漢,以其地為河內郡。昌生無澤,無澤為漢 市長。無澤生喜,喜為五大夫,卒皆葬高門。喜生談,談 為太史公。

《晉書》

《宣帝本紀》

司馬氏其先出自帝高陽之子重黎,為《夏官》祝融,歷 唐、虞、夏、商,世序其職。及周,以《夏官》為司馬。其後程伯 休父,周宣王時,以世官克平徐方,錫以官族,因而為 氏。楚漢間,司馬卬為趙將,與諸侯伐秦。秦亡,立為殷 王,都河內。漢以其地為郡,子孫遂家焉。

《庾信集》

《司馬裔神道碑》

昔顓頊之命,始則「南正司天」;重黎之後,又以「羲和掌 曆。」夏陽適晉,得隨會而同奔;東海避秦,與毛公而俱 隱。其後金行受命,玉笥南遷,帝系極于輿圖,中朝至 于江表。

《鄭樵通志》

以官為氏

司馬氏重黎之後。唐、虞、夏、商,代掌天地。周宣王時,裔 孫程伯休父為司馬,克平徐方,錫以官族,為司馬氏。 其後世或在衛,或在趙,或在秦。在衛者相中山,在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