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85 (1700-1725).djvu/80

此页尚未校对

《人身陰陽氣血精神魂魄總說》

天地間一氣而已矣。一氣屈伸升降而為陰陽,知天 地陰陽不相離,斯可以論人身之造化矣。彼陽氣本 在上也,冬至一陽生於地,而陽起於陰,《坤》之復也;陰 氣本在下也,夏至一陰生於天,而陰起於陽,《乾》之《姤》 也。人孰不云「水陰而火陽」也?然天一生,水本陽也,乃 成於地,六而屬陰,是水本天,其成則地,故生於上而 性必潤下者,自上而下行也。地二生火,本陰也,乃成 於天,七而屬陽,是火本乎地,其成則天,故生於下而 性必炎上者,自下而上行也。日,陽魂也,其體則陰麗 乎陽而為離,故《易卦》火在天上即日也;月,陰魄也,其 體則陽陷於陰而成坎,《易卦》水在地中,實一陽在五 陰中也。所以乾下坤上,則天地交而為泰,反是則為 否;坎上離下,則水火交而既濟,反是則不交為未濟。 觀天地日月水火,莫非陰陽之氣,而吾人效法乾坤, 效此法此焉耳。《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程子謂:「陰陽 亦是形而下者,元來只此便是道,道豈遠人哉?」所以 陰陽之氣,交相摩蕩,生生不測,萬化從此出焉。故人 之生也,負陰抱陽,一身之中,氣血、精神魂魄,渾然畢 具。《禮運》言「人者,陰陽之交,鬼神之會」是也。凡氣也、魂 也、神也,皆陽之屬也;精也、血也、魄也,皆陰之屬也。統 一身之骨肉肌體,謂之血;統一身之呼吸溫煖,謂之 氣。然血之始生,由氣而化,而血之流貫滋養,亦由氣 而行,故總為陰陽之氣也。《易》謂「天地絪縕,萬物化醇。」 絪縕化醇,非魂之原歟?男女搆精,萬物化生。搆精化 生,非魄之始歟?子產謂:人始化曰魄,既生魄,陽曰魂。 此自受形之初言也。《易》曰:「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此自 人生以後言也。《書》曰:「帝乃徂落。」徂言魂之升,落言魄 之降也。孔子曰:「神也者,氣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 又曰:「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是謂之鬼。骨肉斃於下,陰 為野土,其氣發揚於上,為昭明、焄蒿、悽愴,百物之精 神之著也。」此自人死以後言也。蓋自父母將受胎之 先,已有絪縕化醇者,為託魂之原。故父母孕胎之際, 斯有搆精化生者,為成魄之本。是人在胞中,精氣結 成胚胎,既已成魄,而漸能活動,即謂之魂。及形既生 矣,精氣為物,凡人一身之骨骸皆是也。神發知矣,「遊 魂為變」,凡一身之思為皆是也。雖曰魂陽魄陰,魂動 魄靜,魂主經營,魄主納受,而人皆賴魄為之主持。彼 二氏或指魂為覺明,或指魄為胎光,以為生人之本。 其實陰陽各有靈,魂魄自相守也。蓋魂為陽之靈,即 知來之神;魄為陰之靈,即藏往之智。故人有善記,有 善悟,有神智俱全者,此也。然又有精神云者,豈魂魄 之外,別有一種精與神乎?而亦有不可混者。觀醫家 謂「心藏神,腎藏精,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而總名之 為神,其源亦自上古,傳之至今,非臆說也。嘗以此反 求諸身,而默識天地之造化矣。是故心為離火,而神 發於上,腎為坎水,而精沉於下;兌金為水母,而精魄 即金水渾涵,清明內瑩,而水其金之液乎。少陰金生 太陰水,故腎水旺則耳目聰明,而魄強者,精為之也。 苟精竭則魄虧而形斃矣。震木為火母,而神魂即木 火通融,輝光外照,而火其木之焰乎?少陽木生太陽 火,故離火靜則血液充足,而魂安者,神為之也。苟神 勞則魂虧而氣散矣。正醫家所謂子能令母虛,子能 令母實之義也。抑豈神魂精魄,兩不相關耶?蓋即耳 目之睹計聰明,可見魄為魂之藏,而精中固有神也。 即思慮之透悟明覺,可見魂為魄之著,而神中自有 精也。試觀肺雖陰而統夫氣,右腎乃火所自起,非水 中之火歟?肝雖陽而統夫血,心中真液生焉,非火中 之水歟?《易》曰:「水火不相射。」即此亦可以默會。惟忿懲 則火降,慾窒則水升,而洗心退藏於密,聖人喫緊教 人,斯其至矣。是故精之神謂之魂,神之精謂之魄。魂 非神魂不足以御精,魄非精魄不足以凝神。精神魂 魄合則生,精神魂魄離則死。生則神為主而陽以統 夫陰,死則鬼為主而陰以攝夫陽。此生死鬼神之大 較也。奈何人之生也,營營逐逐,祇求聲色臭味之慾, 以為耳目口體之娛,役神以養其骨骸,驅魂以奉其 血肉,縱使羅百物之精,以強伯有之魂,其形雖生,已 為未死之鬼矣。人盡人道,豈有他哉?矢志竭才,養吾 浩然之氣,全吾圓虛不測之神,自有與天地日月鬼 神合者矣。所以聖人神魂全而精魄化,故堯舜知他 幾千年,其心至今在眾人精魄盛而神魂亡,醉夢生 死,與草木同腐朽死之日,民無得稱焉者,豈獨齊景 公為然哉?噫是神也,運精氣而精氣不能為之囿,寓 魂魄而魂魄不能為之拘,周流於天地人物,浩然莫 測其端,出入於有無生死,杳然莫窺其際,要之各在 當人之身也。《邵子》謂天之神棲於日,又謂日入地中, 搆精之象也。人之神雖棲於目,然將寐在脾,熟寐在 腎,將寤在肝,正寤在心,果能搆會精神於形氣之交, 則天地交而水火既濟,非難事矣。雖然神無二也,但 求神於精氣魂魄之間,終不免認心之精神以為聖, 而危微亦可以無辨矣。《易》曰:「神無方也。」又曰:「陰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