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86 (1700-1725).djvu/103

此页尚未校对

成寸,以決死生。又飲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 「散精,上歸於肺,通諸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 並行,合於四時,五藏陰陽,揆度以為常也。」此水穀氣 味奉生之理也。

膽《足少陽經黃帝書》云:「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而 為清淨之府。」

小腸《手太陽經黃帝書》云:「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 焉。凡胃中腐熟水穀,其滓濊自胃之下口,傳入於小 腸上口,自小腸下口,沁入膀胱上口,其滓濊傳入大 腸上口。」與今所繪臟象同。

大腸手陽明經,一名回腸。以其回屈而受小腸之穀, 因以名之,乃肺之府也。《黃帝書》曰:「大腸者,傳導之官, 變化出焉。」

《廣腸》又曰:「肛門,言其處似車。」請幫助識別此字。形,故曰肛門,即廣腸 也,一名直腸,一名魄門。《黃帝書》曰:「直腸者,廣腸也,一 名洞腸,受大腸之穀而道出焉。」故魄門亦為五臟使, 水穀不得久藏。

膀胱足太陽經,又名「胞胞。」請幫助識別此字。也。請幫助識別此字。虛,空也,以虛承水 液焉,而為津液之府。《類纂》云:膀胱者,胞之室也。《黃帝 書》曰:膀胱為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焉。位 當孤府,故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又水泉不止, 膀胱不藏,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三焦,手少陽經,扁鵲曰:焦,原也。為水穀之道路,氣之 所終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內而不 出。其始在膈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兩乳間陷者是 也。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穀。下焦者, 在臍下,當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出而不內,以傳道 也。故上焦主出,陽氣溫於脾胃分肉之間,若霧露之 溉焉。中焦主變化水穀之味,出血以榮五藏六腑及 身體也。又下焦主過利溲便,以時傳下,故曰:出而不 內。凡藏腑俱五者,手心主非藏,三焦非腑也。以藏腑 俱六者,合手心主及三焦也。又曰:藏唯有五,腑獨有 六者,何也?所以腑有六者,謂三焦也,有原氣之所別 焉。主持諸氣,有名而無形,其經屬手少陽,此外腑也, 故言腑有六焉。《黃帝書》曰:「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 如瀆,而為決瀆之官,水道出焉。」《九墟》云:中焦亦並於 胃口,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泌別糟粕,成津液,化其 精微,主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故得獨行 於經隧,命曰榮氣,故言中焦如漚也。仲景曰:「下焦不 和,清溲重下,大便數」難。臍腹築痛。故三焦者。寄於胸 膈。

《肺側》

肺已下右側,可見心系系於脊髓,下通於腎。其心之 系有二,一則上與肺相通,一則自心入於肺,兩大葉 之間,曲折向後,並脊膂經絡相連,貫通脊髓,而與腎 系相通。其系從肺兩大葉穿向後,附脊處,正當七節 之間,黃帝所謂「七節之旁,中有小心」也。

《心氣》

五臟,系通於心,心通五臟系,心之系與五臟之系相 連,輸其血氣,滲灌骨髓,故五臟有病先於心,其系上 系於肺,其別者,自肺兩葉之中,向後通脊與腎,自腎 而之於膀胱,與膀胱膜絡並行而之於溲溺處也。肺 之系者,上通喉嚨,其中與心相通。脾之系者,自膈正 中,微近左脅,居胃之上,並胃胞絡及胃脘相連貫膈, 與心肺相通,膈臟相綴也。肝之系者,自膈下著右脅 肋,上貫膈入肺中,與膈膜相連也。腎之系者,貼脊膂 脂膜中,兩腎二系相通而下行其上,則與心系通為 一。

《氣海膈膜》

《黃帝》云:「膻中者,神使之官,喜樂出焉。」膻中在兩乳間, 為氣之海也。以氣布陰陽,氣和志達,則喜樂由生。又 云:膈膜之上,中有父母;膈膜之上者,氣海居焉。氣者 生之原,乃命之主,故氣海為人之父母。膈膜,謂心肺 之間也。

《脾胃包絡》

黃帝云:脾之藏,其府胃也。脾與胃膈相連,而脾處胃 之上。又云: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膜絡肺,出於左乳 之下,其動應衣,宗氣也。故胃為之市,水穀所歸,五味 所入,如市之雜也。《大素》云:胃者,太倉也。胃之五竅,閭 里門戶也。咽胃大腸小腸膀胱為五竅脾之有大絡,其系自膈下 正中,微左脅於胃之上,與胃包絡相附矣。其胃之包 在脾之上,與胃相並,結絡周回,漫脂遍布。上下有二 系,上者貫膈入肺中,與肺系相並,而在肺系之後,其 上即咽門也。咽下,胃脘也,胃脘下即胃上口也,其處 謂之賁門者也。水穀自此而入胃,以胃出穀氣,傳之 於肺,肺在膈上,因曰賁門。其門膈膜相貼之間。亦漫 脂相包也。若胃中水穀腐熟。則自幽門而傳入於小 腸。故言「太倉之下口為幽門。」其門幽隱。因名曰幽門。

《大腸小腸會門》

《扁鵲》曰:「大腸小腸會門,燕為闌處隔」,言闌約水穀,從 其泌別,其水穀自小腸承受於闌門,以分別也。其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