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人事典
第二十一卷目錄
臟腑部彙考
靈樞〈本藏〉
釋名〈釋形體〉
析骨分經〈肺 心 心包絡 肝 膽 脾 胃 小腸 大腸 肛門 腎 膀
胱〉
本草綱目〈人膽氣味 人膽主治 人膽發明 人膽附方〉
三才圖會〈肺圖說 肺神圖說 大腸圖說 脾圖說 脾神圖說 胃圖說 心
圖說 心神圖說 心包絡圖說 小腸圖說 膀胱圖說 腎圖說 腎神圖說 腎獨有
兩圖說 三焦圖說 三焦之圖說 膽圖說 膽神圖說 肝圖說 肝神圖說 肝有兩
葉之圖說〉
圖書編〈人身明堂五臟之圖說 總言臟之要害 五臟六腑 肺側 心氣 氣海
膈膜 脾胃包絡 大腸小腸會門 命門 大小腸膀胱系 髓 臟腑全圖說 心臟歌
心臟圖說 肝臟歌 肝臟圖說 膽臟圖說 腎臟歌 腎臟圖說 肺臟歌 肺臟圖
說 脾臟歌 脾臟圖說 臟五腑六之圖 五臟六腑之位 五臟六腑之官 五臟之候
五臟之竅 五臟所入 五臟所養 五臟化液 五臟所惡 五精所并 五臟生成
五臟所主 五臟所欲〉
臟腑部總論
子華子〈大道 北宮意問〉
淮南子〈精神訓〉
白虎通〈情性〉
臟腑部藝文〈詩〉
腸 唐李商隱
臟腑部紀事
臟腑部雜錄
臟腑部外編
人事典第二十一卷
臟腑部彙考
《靈樞》
《本臟》
岐伯曰:「赤色小理者,心小,粗理者,心大,無」骭者心 高。骭小短舉者心下。「《骭》長」者,心下堅。《骭》弱小 以薄者心脆。《骭》直下不舉者,心端正。「骭倚一方」 者,心偏傾也。
〈注〉「小理」者,肌肉之文理細密;「粗理」者,肉理粗疏。大肉䐃脂,五臟之所生也。故候肉理之粗細,即知臟形之大小。骭,胸下蔽骨也。《本經》曰:「膏人縱腹垂腴肉,人者上下容大。」蓋人之䐃肉,本於臟腑募原之精液以資生。募原者,臟腑之膏肓也。五臟所藏之精液,溢於膏肓,而外養於䐃肉。是以五臟病者,大肉陷下,破䐃脫肉,
白色,小理者肺小,粗理者肺大;巨肩反膺陷喉者肺 高;合腋張脅者,肺下好;肩背厚者肺堅;肩背薄者肺 脆;背膺厚者,肺端正。脅偏疏者,肺偏傾也。
肺者,居肩膺之內,脅腋之上,故視其肩背膺腋,即知肺之高下堅脆端傾。倪沖之曰:「肺屬天而華蓋於上,背為陽而形身之上也,故肺俞出於肩背。」
青色小理者,肝小;粗理者,肝大;廣胸反骹者,肝高;合 脅兔骹者,肝下。胸脅好者,肝堅;脅骨弱者,肝脆;膺腹 好相得者,肝端正;脅骨偏舉者,肝偏傾也。
「骹」 者,胸脅交分之扁骨,內膈前連於胸之鳩尾,旁連於脅,後連於脊之十一椎。肝在膈之下,故廣胸。《反骹》者,肝高合脅兔。骹者,肝下,兔者,骨之藏伏也。肝脈下循於腹之章門,上循於膺之期門。在內者,從肝別貫膈,故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
黃色小理者,脾小;粗理者,脾大。揭脣者,脾高;脣下縱 者,脾下。脣堅者,脾堅;脣大而不堅者,脾脆。脣上下好 者,脾端正;脣偏舉者,脾偏傾也。
倪氏曰:「脣者脾之候,故視脣之好惡,以知脾臟之吉凶。」
黑色小理者,腎小;粗理者,腎大;高耳者,腎高;耳後陷 者,腎下;耳堅者,腎堅;耳薄不堅者,腎脆;耳好前居牙 車者,腎端正;耳偏高者,腎偏傾也。
倪氏曰:「耳者腎之候,故視耳之好惡,以知腎臟之高下偏正。」
黃帝曰:「願聞六府之應。」岐伯答曰:「肺合大腸,大腸者, 皮其應;心合小腸,小腸者,脈其應;肝合膽,膽者,筋其 應;脾合胃,胃者,肉其應;腎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 腠理毫毛其應。」
倪氏曰:「五臟為陰,六腑為陽,臟腑雌雄相合,五臟內合六腑,六腑外應於形身,陰內而陽外也。故視其外合之皮脈肉筋骨,則知六腑之厚薄長短矣。腎將兩臟,一合三焦,一合膀胱。」
黃帝曰:「應之奈何?」岐伯曰:「肺應皮。皮厚者,大腸厚;皮 薄者,大腸薄;皮緩,腹裏大者,大腸大而長;皮急者,大 腸急而短;皮滑者,大腸直;皮肉不相離者,大腸結。」
倪氏曰:「五臟內合六腑,外應於皮脈肉筋骨,是以肺應皮而皮厚者,大腸厚,皮薄者,大腸薄,臟腑之形氣,外內交相輸應者也。」
心應脈,皮厚者,脈厚,脈厚者,小腸厚;皮薄者,脈薄,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