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88 (1700-1725).djvu/42

此页尚未校对

《趙至傳》:「至年十四,詣洛陽,遊太學,遇嵇康於學,寫石 經,徘徊視之,不能去,而請問姓名。康曰:『年少,何以問 邪』?」曰:「『觀君風器非常,所以問耳』。康異而告之。後乃亡, 到山陽,求康,不得而還。又將遠學,母禁」之至,遂陽狂 走三五里,輒追得之。年十六遊鄴,復與康相遇,隨康 還山陽,改名浚,字允元。康每曰:「卿頭小而銳,瞳子白 黑分明,有白起之風矣。」

《王衍傳》:「衍父乂為平北將軍,常有公事,使行人列上, 不時報。衍年十四時在京師,造僕射羊祜,申陳事狀, 辭甚清辯。祜名德貴重,而衍幼年無屈下之色,眾咸 異之。」

《王澄傳》:「澄字平子,生而警悟,雖未能言,見人舉動,便 識其意。衍妻郭性貪鄙,欲令婢路上擔糞。澄年十四, 諫郭以為不可。」

《石勒載記》:勒年十四,隨邑人行販洛陽,倚嘯上東門。 王衍見而異之,顧謂左右曰:「向者胡雛,吾觀其聲,視 有奇志,恐將為天下之患。馳遣收之,會勒已去。」 《桑虞傳》:虞仁孝自天至。年十四喪父,毀瘠過禮,日以 米百粒,用糝藜霍。其姊諭之曰:「汝毀瘠如此,必至滅 性。滅性不孝,宜自抑割。」虞曰:「藜霍雜米,足以勝哀。」 《文士傳》:華譚字令思,年十四,舉秀才,入洛,會宣武場 座有辯者,嘲南人曰:「諸君楚人亡國之餘,有何秀異, 忽應斯舉?」眾無以答。譚曰:「當今六合齊轍,異人並出。 吾聞大禹出於東夷,文王生於西羌,賢聖之在,豈常 之有。昔武王伐紂,遷商頑民于洛邑,得毋吾子,是其 苗裔。」時咸改視,辯者無以應也。

《傅嘏別傳》:「嘏字昭先,年八歲喪母,號泣不絕聲,自然 之哀,同於成人。年十四始學,疑不再問。三年中,誦五 經,皆究其義,群言無不綜覽。」

王隱《晉書》,「王儉字元衡,內史下邳陳卲擅名徐州,卲 聞儉年十四,善屬文,請作祝文。卲客曰:『此生為文,有 可觀採』。命為督郵主簿,卲遷給事,儉每為定表。」 《宋書宗愨傳》,「愨叔父炳高尚不仕,愨兄泌娶妻,始入 門,夜被劫,愨年十四,挺身拒賊,賊十餘人皆披散,不 得入室。時天下無事,士人並以文義為業,炳素高節, 諸子」群從皆好學,愨獨任氣好武,故不為鄉曲所稱。 《南齊書垣崇祖傳》,「崇祖年十四,有幹略,伯父豫州刺 史護之謂門宗曰:『此兒必大成吾門,汝等不及也』。」 《陳書袁憲傳》,大同八年,武帝撰孔子正言章句,詔下 國學宣制旨義。憲時年十四,被召為國子正言生謁 祭酒到溉,溉目而送之,愛其神彩。

《周書呂思禮傳》:「思禮,東平壽張人也。性溫潤,不雜交 遊。年十四,受學于徐遵明,長於論難。諸生為之語曰: 『講《書》論《易》,其鋒難敵』。」

《隋書趙煚傳》:「煚字賢通,天水西人也。祖超宗,魏河東 太守。父仲懿,尚書左丞。煚少孤,養母至孝。年十四,有 人伐其父墓中樹者,煚對之號泣,因執送官。」

《明克讓傳》:克讓年十四,釋褐湘東王法曹參軍。時舍 人朱异在儀賢堂講《老子》,克讓預焉。堂邊有修竹,异 令克讓詠之,克讓攬筆輒成,其卒章曰:「非君多愛賞, 誰貴此真心。」异甚奇之。

《唐書齊澣傳》:「澣字洗心,定州義豐人。少開敏,年十四, 見特進李嶠,嶠稱有王佐才。」

《岑文本傳》:「文本父之象,仕隋為邯鄲令,坐為人訟,不 得申。文本年十四,詣司隸理冤,辨對哀暢,無所詘。眾 屬目,命作《蓮華賦》,文成,合臺嗟賞,遂得直。」

《裴敬彝傳》:「敬彝父智周,補臨黃令,為下所訟。敬彝年 十四,詣巡察使唐臨直枉,臨奇之,試命作賦。賦工,父 罪已釋,表敬彝於朝,補陳王府典籤。」

《酉陽雜俎》:武攸緒,天后從子,年十四,潛於長安市中, 賣卜,一處不過五六日。因徙升中岳,遂隱居服赤箭 茯苓。貴人王公所遺鹿裘藤器,上積塵蘿,棄而不用。 《摭言》:王勃著《滕王閣敘》,時年十四,都督閻公不之信, 令人伺其下筆,初報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老 生常談。」又云:「星分翼軫,地接衡廬。」公不語,至「落霞與 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公矍然曰:「此真天才,垂 不朽矣!」

《避暑錄話》:「晏元獻十四歲,真宗親試以九經不遺一 字,神童不試文字。」公既警絕,乃復命試以詩賦。元獻 題出,適其素嘗習者,自陳請易。

《老學菴筆記》:王黼作相,其子閎孚作待制造朝,才十 四歲,都人目為「胡孫待制。」

《金史紇石烈良弼傳》:「天會中,選諸路女直字學生送 京師。良弼與納合椿年皆童丱,俱在選中。是時希尹 為丞相,以事如外郡,良弼遇之途中,望見之,嘆曰:『吾 輩學丞相文字,千里來京師,固當一見』。乃入傳舍求 見,拜於堂下。希尹問曰:『此何兒也』?良弼自贊曰:『有司 所薦學丞相文字者也』。希尹大喜,問所學,良弼應對」 無懼色。希尹曰:「此子他日必為國之令器。」留之數日。 年十四,為北京教授,學徒常二百人。時人為之語曰: 「前有谷神,後有婁室。」其從學者,後皆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