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89 (1700-1725).djvu/11

此页尚未校对

曰:「王學士安樂。」後劉公為孫宰,言新主簿,可見後生 不稱前輩表德。此為得體。《童蒙訓》曰:「故家惟晁氏,群 居相處,呼外姓尊長,必曰某姓第幾叔,若兄諸姑。尊 姑之夫,必曰某姓姑夫,某姓尊姑夫,未嘗敢呼字也。」 又云:「滎陽公外弟楊公韓環玨與他人語,稱楊公但 曰內兄,或曰侍講,未嘗敢稱字也。」《舍人雜志》云:「張正 素先生子厚,名壆,東萊公從表兄也,長東萊公十餘 歲,與書未嘗呼字。楊」器之大夫名玨,實滎陽公表弟, 於東萊尊行也,與東萊公書,亦未嘗呼字。往時俗人 有視楊應之學士為尊行者,在朝中呼應之,應之回 首不應。滎陽公以應之當如卑,不敢字尊,尊固不得 字卑也。故呂進伯逐門客,謂呼小子字,豈可為人師? 醻酢世變,亦云:「字者,朋友之職也。」嘗見前輩不呼後 進者,要稱字以代名,為成人之禮,尊者疑其斥之,卑 者且不敢當,獨朋友無相尊卑可字也。李文公《答朱 載書》論此書云:「古人相接有等,輕重有儀,如師之於 門人則名之,於朋友則字而不名,稱之於師,則雖朋 友亦名之。夫子於鄭兄事子產,於齊兄事晏嬰平仲。 《傳》曰:『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又曰:『晏平仲善與 人交,子夏曰:『言游過矣』。子張曰:『子夏云何』?曾子曰:『堂 堂乎張也』』。」是朋友字而不名驗也。謂朋友字而不名, 正孔子同等,不可以名而加字者也。《顏氏家訓》有云: 「名以體正,字以表德。名終則諱之」,字乃可以為孫氏。 孔子弟子記事皆稱仲尼。呂后微時,常字高祖為季。 至漢袁種,字其叔父曰絲。王丹與侯霸子語,字霸為 君房,江南至今不諱字也。河北士人,全不辨之,名亦 呼為字,字固因呼為字。尚書王元景兄弟,皆號名人, 其父名雲,字羅漢,一皆諱之,其餘不足恠也。《續家訓》 云:「『魏常林年七歲,父黨造門問林伯先在否?何不拜 伯先,父之字也』?林曰:『臨子字父,何拜之有』?」庾翼子爰 嘗候孫盛,見盛子放,問曰:「安國何在?」放答曰:「在庾稚 恭家。」蓋放子以爰客字父,亦字其父。王丹對侯曰:「上 而字」,其父曰上,不以為嫌。且字何以為孫氏古尊卑 通稱。《春秋》書紀季姜,蓋季者字也。杜預曰:「書字者,伸 父母之尊,以稱字為貴也。謂子諱父字,非諱之也。稱 其父字於人之子,子有所尊而不敢當,宜也。」顏氏舉 字可以詳。荊公序石仲卿字,以為「成人則貴而字之。 《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以字而不名者十二人而已,惟 失其所以貴,乃爾少也。」石林葉氏云:「孔子雖大司寇, 而但稱仲尼。哀公誄之曰尼父。仲山甫、尹吉甫皆周 之卿士,而山甫、吉甫猶通稱,或者亦以字為重歟?」陸 務觀《筆記》:「字所以表其人之德,故傳者謂夫子曰:『仲 尼非嫚也』。先左丞每言及荊公,只曰介甫。蘇季明書 張橫渠事,亦只曰『子厚』。左丞謂農師也。」鶴山魏氏尤 信此說,其記常熟縣學有曰:「昔柳宗元謂《論語》所載 弟子必以字,惟曾子有子不字,遂謂是書出於曾門, 蓋以字輕而子重也。及考諸孔門之訓,則字為至貴, 蓋字與子皆得」兼稱,如門人之於孔子,進而稱「子」,不 敢退而稱仲尼,不言子。其次亦有既子且字,如閔子 騫等不一二人,或字者又數人,然淵、弓至游、夏,最號 為高弟子,而不得子也。有子曾子子,而不得字也。就 二者而論,則字為尊。蓋子雖有師道之稱,然繫子氏 者,不過男子之美稱耳。故《孝經》字仲尼而子曾子,《禮 運字仲尼而名言偃。至於子思字其祖,孟子字其師 之祖,相傳至今,人之字仲尼者,毋敢以為疑。字既尊 矣,則雖以孟子亞聖,亦不得以字行。不寧惟是仲尼 作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間,字而不名者僅十有二人。 而游、夏諸子之門人,亦各字其師。相承至於漢初,猶 未敢輕以字許人。〈答張行甫書〉》:古人「稱字者最不輕。 《儀禮》子孫於祖禰皆稱字,孔門弟子多謂夫子為仲 尼,子思孫也,《孟子》又子思弟子也,亦皆稱仲尼。至漢 魏後,只稱仲尼,雖今人亦稱之,而人不以為恠。游、夏 之門人皆字其師,漢初惟子房一人得稱字,中世有 字其諸父,字其諸祖者。近世猶有後學呼退之兒童 誦君實者,今曰胡子仁仲,張子敬夫,朱子元晦,是尊 敬之至。」《答羅愚書》:「古人以字為重,雖孔子弟子與子 思,皆呼孔子為仲尼,與諱相似,皆人所通稱也。今人 呼前輩字,遂為不然。」題韓氏墓誌後:「或問:『先賢可字 乎』?」曰:「若用孔門弟子與子思、孟子稱仲尼例,則字先 賢已過矣。凡此俱推稱字為甚貴。」洪景盧云:「《論語》所 記孔子與人語及門弟子并對其人問答,皆斥其名, 未有稱字者。雖顏、冉高弟,亦曰回、曰雍,唯至閔子獨 云子騫,終此書無損名。昔賢謂《論語》出於曾子、有子 之門人,予意亦出於閔氏。觀所言閔子侍側之記,與 冉有、子貢、子路不同,則可見矣。」其說正魏氏所謂「游、 夏之門人,各字其師」者也。周益公疑無已作《王平父 集序》字歐公,至子固,則曰「南豐先生,無已何尊焉。」至 於傳道之師,則不可以不別。是知其字為天下通稱, 若不逮所尊而尊之者,特別其師資之私敬,無以過 於字也。蓋參古今而論,則臨文記事,尊者稱之以字, 非不敬也。應對之頃,書疏之間,則字於其朋友,從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