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93 (1700-1725).djvu/67

此页尚未校对

驚相勞問,涕泣悲哀。娥語曰:『伯文,我一日誤為所召, 今得遣歸,既不知道,不能獨行,為我得一伴否?又我 見召,在此已十餘日,形體又為家人所葬埋,歸當那 得自出』?」伯文曰:「當為問之。」即遣門卒與尸曹相問。「司 命一日誤召武陵女子李娥,今得遣還。娥在此積日, 尸喪又當殯殮,當作何等得出?又女弱獨行,豈當有 伴耶?是我外妹,幸為便安之。」答曰:「今武陵西界有男 子李黑,亦得遣還,便可為伴。兼敕黑過娥比舍,蔡仲 發出娥也。」於是娥遂得出,與伯文別。伯文曰:「書一封 以與兒佗。」娥遂與黑俱歸,事狀如此。太守聞之,慨然 歎曰:「天下事真不可知也。」乃表以為「蔡仲雖發冢,為 鬼神所使,雖欲無發,勢不得已,宜加寬宥。」詔書報可。 太守欲驗語虛實,即遣馬吏於西界推問。李黑得之, 與黑語協,乃致伯文書與佗。佗識其紙,乃是父亡時 送箱中文書也。表文字猶在也,而書不可曉,乃請費 長房讀之,曰:「告佗,我當從府君出。」案行部當以八月 八日「日中時,武陵城南溝水畔頓,汝是時必往。到期, 悉將大小於城南待之。須臾果至,但聞人馬隱隱之 聲。詣溝水,便聞有呼聲曰:『佗來,汝得我所寄李娥書 不耶』?」曰:「即得之,故來至此。」伯文以次呼家中大小,久 之悲傷斷絕,曰:「死生異路,不能數得汝消息。吾亡後, 兒孫乃爾許大。」良久謂佗曰:「來春大病,與此一丸藥 以塗門戶,則辟來年妖癘矣。」言訖忽去,竟不得見其 形。至來春,武陵果大病,白日皆見鬼,唯伯文之家鬼 不敢向。費長房視藥丸,曰:「此方相腦也。」

漢陳留考城史姁,字威明。年少時,嘗病,臨死謂母曰: 「我死當復生埋我,以竹杖柱於瘞上,若杖折,掘出我, 及死埋之。」柱如其言,七日往視,杖果折,即掘出之,已 活,走至井上浴,平復如故。後與鄰船至下邳,賣鋤不 時售,云欲歸。人不信之,曰:「何有千里暫得歸耶?」答曰: 「一宿便還。」作書取報,以為驗實。一宿便還,果得報。考 城令江夏鄲賈和姊病在鄰里,欲急知消息,請往省 之。路遙三千,再宿還報。

會稽賀瑀,字彥琚,曾得疾,不知人,惟心下溫,死三日 復蘇,云吏人將上天,見官府入曲房,房中有層架,其 上層有印,中層有劍,使瑀惟意所取,而短不及上層, 取劍以出門吏問何得云得劍。曰:「恨不得印,可策百 神劍,唯得使社公耳。」疾愈,果有鬼來稱社公。

漢末,關中大亂,有發前漢宮人冢者,宮人猶活。既出, 平復如舊。魏郭后愛念之,錄置宮內,常在左右。問漢 時宮中事,說之了了,皆有次序。郭后崩,哭涕過哀,遂 死。

《博物志》:「漢末發范明友冢,奴猶活。」明友,霍光女婿,說 光家事,廢立之際,多與《漢書》相似。此奴常遊走于民 間,無止住處,今不知所在,或云尚在。余聞之,于人可 信而目不可見也。

大司馬曹休所統中郎謝璋部曲義兵奚儂息女,「年 四歲病沒,已埋葬五日復生。太和三年,詔令休使父 母同時送女來視。其年四月三日病死,四日埋葬。至 八日,向墟入採桑,聞兒生活,今能飲食如常。」

《搜神記》:「魏時太原發冢破棺,棺中有一生婦人,將出 與語,生人也。送之京師,問其本事,不知也。視其冢上 樹木,可三十歲,不知此婦人三十歲常生於地中耶?」 將一朝欻生,偶與發冢者會也。

吳臨海松陽人柳榮,從吳相張悌至揚州。榮病死船 中,二日軍士已上岸,無有埋之者,忽然大叫,言:「人縛 軍師!人縛軍師!」聲甚激揚,遂活。人問之,榮曰:「上天北 斗門下卒,見人縛張悌,意中大愕,不覺大叫言:『何以 縛軍師』?」門下人怒榮,叱逐使去。榮便怖懼,口餘聲發 揚耳。其日悌即戰死。榮至晉元帝時猶存。

《吳志孫休傳》永安四年,「吳民陳焦死,埋之六日更生, 穿土中出。」

《晉書顏含傳》:「含字弘都,瑯邪莘人也。祖欽,給事中。父 默,汝陰太守。含少有操行,以孝聞。兄畿,咸寧中得疾, 就醫自療,遂死於醫家。家人迎喪,旐每繞樹而不可 解,引喪者顛仆,稱畿言曰:『我壽命未死,但服藥太多, 傷我五臟耳。今當復活,慎無葬也』。其父祝之曰:『若爾 有命復生,豈非骨肉所願?今但欲還家,不爾葬也』。旐」 乃解。及還,其婦夢之曰:「吾當復生,可急開棺。」婦頗說 之。其夕,母及家人又夢之,即欲開棺,而父不聽。含時 尚少,乃慨然曰:「非常之事,古則有之,今靈異至此,開 棺之痛,孰與不開相負?」父母從之,乃共發棺,果有生 驗。以手刮棺,指爪盡傷,然氣息甚微,存亡不分矣。飲 哺將護,累月猶不能語。飲食所須,託「之以夢。闔家營 事,頓廢生業,雖在母妻,不能無倦矣。」含乃絕棄人事, 躬親侍養,足不出戶者十有二年。石崇重含惇行,贈 以甘旨,含謝而不受。或問其故,答曰:「病者綿昧,生理 未全,既不得進噉,又未識人惠,若當謬留,豈施者之 意也?」畿竟不起。

《襄陽耆舊傳》:羊公與鄒潤甫登峴山,垂泣曰:「我百年 後魂魄猶當登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