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93 (1700-1725).djvu/94

此页尚未校对

《朝野僉載》:餘杭人陸彥,夏月死十餘日,見王云:命未 盡放歸。左右曰:「宅舍亡壞不堪。」時滄州人李談新來, 其人合死。王曰:「取談宅舍與之。」彥遂入談柩中而蘇。 遂作吳語,不識妻子,具說其事。遂向餘杭,訪得其家, 妻子不認,具陳由來,乃信之。

《元怪錄》:「景生者,河中猗氏人也。素精於經籍,授胄子 數十人。歲暮將歸,途中偶逢故相呂諲,以舊相識,遂 以後乘載之而去。群胄子乃散報景生之家。而景生 到家,身已卒訖,數日乃蘇,云冥中見黃門侍郎嚴武、 朔方節度張彧。然景生善《周易》,早歲兼與呂相講授, 未終帙,遇呂相薨,乃命景生請終餘帙。時嚴、張俱為」 左右臺郎,顧呂而怒曰:「景生未合來,固非冥間之所 勾留,奈何私欲而有所害?共請放回。」呂遂然之。張尚 書乃引景生屬兩男,一名曾子,一名夫子,閏正月三 日當起北屋,妨曾子新婦,為報立之,令速罷,當脫大 禍。及景蘇數日而後報,其家屋已立,其妻已亡矣。又 說曾子當終刺史,夫子亦為刺史,而「不正拜」,後果如 其言。

《金剛經》鳩異梁崇義在襄州未阻兵時,有小將孫咸 暴卒,信宿卻蘇。夢至一處,如王者所居,儀衛甚嚴。有 吏引與一僧對事。僧法號懷秀,亡已經年。在生極犯 戒,及入冥,無善可錄,乃紿云:「我嘗囑孫咸寫《法華經》, 故咸被追對。」咸初不省,僧故執之,經時不決,忽見沙 門曰地藏尊者語云:「弟子若招承,亦自獲祐。」咸乃依 言,因得無事。又說對勘時,見一戎王,衛者數百自外 來,冥王降階,齊級升殿。坐未久,乃大風捲去。又見一 人,被考覆罪福。此人常持《金剛經》,又好食肉,左邊有 經數千軸,右邊積肉成山,以肉多,將入重論。俄經堆 中有火一星,飛向肉山,頃刻銷盡,此人遂履空而去。 咸問地藏:「向來外國王風吹何處?」地藏云:「彼王當入 無間。向來風即業風也。」因引咸看地獄及門,煙焰煽 赫,聲若風雷,懼不敢視。臨回,鑊湯跳沫,滴落左股,痛 入心髓。地藏乃令一吏送歸,不許漏洩冥事。及迴如 夢,妻兒環泣,已一日矣。遂破家寫經,因請出家,夢中 所滴處成瘡,終身不差。

《報應記》:「唐兵部尚書李商得暴疾,心上煖,三日復蘇。 云見一目一人,引見大將軍,蒙令坐,索案看,云錯追 公。有頃獄卒擎一盤來,中置鐵丸數枚,復舁一鐺放 庭中,鐺下自然火出,鐺中銅汁湧沸,煮鐵丸,赤如火。 獄卒進丸將軍以讓商,商懼云飽,將軍吞之,既入口, 舉身洞然,又飲銅汁,身遂火起,俛仰之際吞並盡,良」 久復如故。商乃前問之,答云:「地下更無他饌,唯有此 物,即吸食之。若或不食,須臾即為猛火所焚,苦甚於 此。唯與寫經十部,轉《金剛經》千卷。公亦不來,吾又離 此。」商既復生,一依所約,深加敬異。

《幽怪錄》:「李元之暴卒,後生云往遊和神之國,人壽皆 一百二十歲,皆二男二女,鄰里為婚姻。地產大瓠,瓠 中皆五糓,不種而實。水泉皆如美酒,飲多不醉。氣候 常如深春,樹木皆綵綠,可以為衣。」

《北夢瑣言》:唐王潛司徒與武相元衡有分,武公倉卒 遭罹,潛常於四時爇紙錢以奉之。王後鎮荊南,有染 戶許琛,一旦暴卒,翌日卻活,乃具榜字詣衙,云:「要見 司徒。」乃通入於階前問之,琛曰:「初被使人追攝至一 衙府,未見王,且領至判官廳,見一官人憑几曰:『此人 錯來,自是鷹坊許琛,不干汝事,即發遣回』。」謂許琛曰: 「司徒安否?我即武相公也。大有門生故吏,鮮有念舊 於身後者,唯司徒不忘,每歲常以紙錢見遺,深感恩 德。然所賜紙錢穿不得。司徒事多,點檢不至,仰為我 詣衙,具導此意。」王公聞之,悲泣慚訝。而鷹坊許琛果 亦物故。自此選好紙剪錢以奉之。

《酉陽雜俎》:南陽縣民蘇調女死三年,自開棺還家,言 「夫將軍事,赤小豆、黃豆死。有持此二豆一石者,無復 作苦。」又言「可用梓木為棺。」

《劇談錄》:昊天觀周尊師,乾符中年九十七,自言以童 幼間便居洞庭山,諸父隱堯深得真道。有張孺華者, 襄漢豪士,耽味元默,一旦廣齎財寶,訪道於江湖之 間,至吳門,知隱堯出世修鍊,徑往洞庭詣之,囊橐中 所挈金帛,傾竭以資香火。隱堯知其志,俾坐守藥爐, 謂之曰:「爐中鍊藥,乃七返靈砂也。雖非九轉金丹,餌 之可還魂返魄。」及鼎開藥成,纔十粒,但令寶之以囊 篋,未傳吞餌之法。孺華以去鄉逾年,一旦告歸,隱堯 別謂之曰:「付汝之藥,每丸可益算十二。有疾終者,審 其未至朽敗,雖涉旬能使再活。凡欲此藥救人,當焚 香啟告,吾為助爾。」孺華歸,甚為鄉里所敬。父母遘疾 而歿,服之皆愈。居數歲,復詣洞庭,繫舟於金陵江岸。 有良賈徐士則者,乘巨艘十餘隻,亦於浦間同泊。有 子一人,方及壯歲,無疾而殞於中夜。父母咸以衰耄 哭泣不食。崇朝孺華憫之,因以靈砂往救。其初服之 時未驗,再服一粒,蹶然而蘇。云「所至之處,城府甚嚴, 方為吏從拘錄,俄有二黃衣人,手執丹書文字,洞庭 周尊師令喚廳事間」,有紫衣者據案而坐,於是簪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