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20 (1700-1725).djvu/62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風送雨過窗東,忽憶良人在客中。安得妾身今似雨,

也隨風去與郎同。

清明君

按陳繼儒《李公子傳》:「郭汾陽有女曰清明君者,有殊 色,喜讀《離騷》、古陶、謝詩。嘗刪詩去其鄭、衛者,手錄一 卷,日日批註閨房中。以小室廟祀舜二妃配饗;以魯 共伯之母,黔婁之妻,春秋祭之以文。其高閒如此。汾 陽王難其配,以《李公子兩京賦》示之。清明君慨然嘆 息曰:『可矣』。既歸李,李年少謔浪,醉時微以謔語侵之。」 清明君不悅,見其謝過,乃笑曰:「妾之天性,栖栖藝文, 固其所長。若欲濡首酒杯,從公嚬笑,間乞煖熱,所謂 籩豆之事,則有司存。無已,願以黃金千斤,為公子置 妾數百,以任恣討。」汾陽王聞之,遣人分馳四方,有奇 女子以詩名顯者,搜訪殆盡。其中曰纖纖,曰白娟,曰 鷺翿、曰春荑,曰紅艸,曰暈兒、曰綠絲、曰《碎桃》,皆骨柔 氣清,熟千古,文奇字而纖纖善箏。白娟善歌,春荑善 鑒古器,善笙,紅艸善彈鳥,善鼓琴,暈兒善嘯,綠絲碎 桃善種花,花經二人手,無不活。又善騎馬,鷺翿善丹 青,善舞。公子。樂之以酒,酒必以詩。詩成,諸美人起而 和歌,歌舞雜聲。其地修竹清泉,細簾嘉樹,月出之時, 鳥啼絃亂,相與牽衣抱袖,紅白低迷。起視草頭蕉葉 之上,大都墨漬酒痕而已。清明君無問晴雨,每候山 果新熟,則遣美人捧進公子。或書史有奇事可讀者, 以綵線識之,則遣捧進公子。或成新篇,或偶得一二 佳句,不忍獨賞,則遣捧進公子。故美人人人得親公 子也。而清明君當其酒半,嘗乘紫帷小車臨焉。公子 率纖纖以下,短謳長歈,彈箏鼓瑟,次第上壽。酒已,則 各以平日所賦詩獻清明君。焚香緩坐,細加品題。稍 不安者,為改點數字。每點一字,輒以觴罰。公子曰:「君 老于詩者也,不為美人更之,乃含糊作影子過耶?是 必容香火情。」美人皆笑曰:「善。誠如夫人言,是宜罰。」如 此連罰數觴,公子竟醉矣。

尚宮宋若昭姊妹

按《唐書列女傳》:「若昭,貝州清陽人,世以儒聞。父廷芬, 能辭章,生五女,皆警慧,善屬文。長若莘,次若昭、若倫、 若憲、若荀。莘、昭文尤高,皆性素潔,鄙薰澤靚妝,不願 歸人,欲以學名家,家亦不欲與寒鄉凡裔為姻對,聽 其學。若莘誨諸妹如嚴師,著《女論語》十篇,大抵準《論 語》,以韋宣文君代孔子,曹大家等為顏、冉,推明婦道」 所宜,若昭又為《傳》申釋之。貞元中,昭義節度使李抱 真表其才,德宗召入禁中,試文章,并問經史大誼,帝 咨美,悉留宮中。帝能詩,每與侍臣賡和,五人者皆預, 凡進御,未嘗不蒙賞。又高其風操,不以妾侍命之,呼 「學士。」擢其父饒州司馬、習藝館內教,賜第一區,加穀 帛。元和末,若莘卒,贈河內郡君。自貞元七年,秘禁圖 籍,詔若莘總領。穆宗以若昭尢通練,拜尚宮,嗣若莘 所職,歷穆、憲、敬三朝,皆呼「先生」,后妃與諸王主以師 禮見。寶曆初卒,贈梁國夫人,以鹵簿葬若憲,代司祕 書。文宗尚學,以若憲善屬辭,粹論議,尢禮之。大和中, 李訓、鄭注用事,惡宰相李宗閔、譖言,因駙馬都尉沈 𥫃厚賂若憲求執政。帝怒,幽若憲外第,賜死,家屬徙 嶺南。訓、注敗,帝悟其讒,追恨之。若倫、若荀早卒。廷芬 男獨愚不可教,為民終身。

牛應貞

按宋若昭《牛應貞傳》:「牛肅長女曰應貞,適弘農楊唐 源。少而聰穎,經耳必誦。年十三,凡誦佛經二百餘卷, 儒書子史又數百餘卷,親族驚異之。初,應貞未讀《左 傳》,方擬授之,而夜中初眠,忽誦《春秋》,起惠公元妃孟 子,卒,終智伯,貪而復故,韓魏反而喪之,凡三十卷,一 字無遺,天曉而畢。當誦時,不教之者或相酬和,其父」 驚駭,數呼之,都不答。誦已而覺,問何故亦不知。試令 開卷,則已精熟矣。著文章百餘首。後遂學窮三教,博 涉多能,每夜中眠熟,與文人談論。文人皆故知名者, 往來答難。或稱王弼、鄭元、王衍、陸機,辯論鋒起,或論 文章,談名理,往往數夜不已。年二十四而卒。今採其 文《魍魎問影賦》著於篇。其序曰:「庚辰」歲,予嬰沈痛之 疾,不起者十旬,毀頓精神,羸悴形體,藥物救療,有加 無瘳。感《莊子》有魍魎責影之義,故假之為賦,庶解疾 焉。魍魎問於予,影曰:君英達之人,聰明之子,學包六 藝,文兼百氏,頤道家之祕言,探釋部之幽旨,既虔恭 於中饋,又希慕於前史,不矯枉以干名,不毀物而成 己,伊淑德之如此,即精神之足恃。何故羸厥姿貌,沮 其精神?煩冤枕席,憔悴衣巾。子惟形兮是寄,形與子 兮相親。何不誨之以崇德,而教之以敦倫?異萊妻之 樂道,殊鴻婦之安貧。豈痼疾而無賴,將微賤而忘身。 今節變歲移,臘終春首,昭晴光於郊甸,勤暄氣於梅 柳。水解凍而繞軒,風扇和而入牖。固可蠲憂釋疾,怡 神養「壽。何默爾營,自貽伊咎。」僕於是勃然而應曰:「子 居於無人之域,遊乎魑魅之鄉,形既圖於《夏鼎》,名又 著於《蒙莊》。何所見之不博?何所談之不長?夫影依日 而生,像因人而見,豈言談之足曉,何節物之能辯?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