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24 (1700-1725).djvu/103

此页尚未校对

上逆而為喘也。其不及而色澤者,當病溢飲。《金匱要略》云:夫病水人面目鮮澤,蓋水溢于皮膚,故其色潤澤也。肝主疎泄,肝氣虛而渴,暴多飲,以致溢于皮膚腸胃之外而為飲也。

胃脉搏堅而長,其色赤,當病折髀;其耎而散者,當病 食痹。

王冰曰:「胃虛色赤,火氣救之,心象于火,故色赤也。」 胃陽明脉,從氣衝下髀,抵伏兔,故病則髀如折也。痹,痛也。胃陽明脉,其支別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故食則痛悶而氣不散也。

馬蒔曰:「此言胃脉有剛柔,而病亦以異也。胃脉搏擊于指,而至堅且長,是胃氣虛極,母氣乘之,其色乃赤,若是者當病折髀。」 蓋足陽明之脉病,則髀乃如折也。其耎而散者,當病食則痛悶為痹而氣不散,此亦經脉為病耳,若一散之,而病自已矣。張志聰曰:「飲食入胃,由中焦之腐化,胃氣不足,故當病食痹。」

脾脉搏堅而長,其色黃,當病少氣;其耎而散,色不澤 者,當病足胻腫,若水狀也。

王冰曰:脾虛則肺無所養,肺主氣,故少氣。色氣浮澤,為水之候,色不潤澤,故言若水狀也。脾太陰脉,自上內踝前廉,上腨內,循胻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循膝股內前廉入腹,故病足胻腫也。

馬蒔曰:「此言脾脉有剛柔,而病亦以異也。脾脉搏堅于指,而至堅且長,則脾氣虛極,其色之黃者外見,然脾虛則肺無所生,故肺主氣者,當少氣也。若脉耎而散,色不潤澤者,當病足胻浮腫,若水腫之狀。蓋色潤澤,乃水腫之候。今色不潤澤,故若水狀,而非真水也。足太陰之脉所循,故如是也。」 張志聰曰:「五臟元真之氣,脾所主也。濕熱太過,則色黃脉盛而少氣矣。其不及,當病足脛腫,脾氣虛,故足腫也。若水狀而非水病,故其色不澤。」

腎脉搏堅而長,其色黃而赤者,當病折腰;其耎而散 者,當病少血,至令不復也。

王冰曰:「其色黃赤,是心脾干腎,腎受客傷,故腰如折也。腰為腎府,故病發于中。夫腎主水以生化津液,今腎氣不化,故當病少血,至令不復也。」

馬蒔曰:「此言腎脉有剛柔,而病亦以異也。腎脉搏堅于指,而至堅且長,其色黃而且赤,是心脾干腎,腎受客傷,故病腰如折也。若脉之耎而散者,當病少血。蓋腎主水以生津液,今腎氣不化,故當病少血,不能遽復也。」

張志聰曰:「腰者腎之府,腰傷故腎脉盛也。」 傷于骨者,其色赤黃,則外應于肌肉間也。其不及當病少血,蓋腎為牝臟,受五臟之精而藏之,腎之精液,復上入心而為血,精虛至令不復化赤而為血也。

帝曰:診得心脉而急,此為何病?病形何如?岐伯曰:病 名心疝,少腹當有形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心為 牡臟,小腸為之使,故曰少腹當有形也。使去聲

王冰曰:心為牡臟,其氣應陽,今脉反寒,故為疝也。諸脉勁急者,皆為寒形,謂病形少腹小腸也。《靈蘭祕典論》曰:「小腸者,受盛之官。」 以其受盛,故形居于內也。

馬蒔曰:「此言脉有心疝之證也。診得心脉而急,其病名曰心疝。心氣有所積也,其病當在少腹。少腹者,小腹也。蓋以心與小腸為表裡,而心為陽中之少陽,乃牡臟也。小腸為心之使,則小腸既在少腹,故少腹當有形耳。」

張志聰曰:此論診得臟脉而病在于腑也。病形,病氣見于形證也。蓋臟腑經絡相連,陰陽相應,是以脉見于臟而形見于腑也。《經》曰:「諸急為寒。」 心為陽臟而畏寒,故脉急。心為君主之官而不受邪,故形見于少腹也。

帝曰:診得胃脉,病形何如?岐伯曰:「胃脉實則脹,虛則 泄。」帝曰:「病成而變何謂?」岐伯曰:「風成為寒熱,癉成為 消中,厥成為巔疾,久風為飧泄,脉風成為癘。病之變 化,不可勝數。」癉徒干切癘音賴勝平聲數上聲

王冰曰:「脉實者氣有餘,故脹滿;脉虛者氣不足,故泄利。」 《生氣通天論》曰:「因于露風,乃生寒熱,故風成為寒熱也。」 癉謂濕熱,熱積于內,故變為消中。消中之證,善食而溲數。厥,謂氣逆也。氣逆上而不已,則變為上巔之疾。久風不變,但在胃中,則食不化而泄利也。此以肝氣內合而乘胃,故生是病焉。《陰陽應象大論》曰:「風氣通于肝,故內應于肝。」 《風論》曰:「風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癘風。」 又曰:「癘者,有榮氣熱附,其氣不清,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 夫如是者,皆脉風成結,變而為也。馬蒔曰:此言胃脉之實者為脹,虛者為泄,而病之變化,有為寒熱,為消中,為巔疾,為飧泄癘風等疾也。蓋胃為六腑五臟之海,故脉之有餘者為實,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