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24 (1700-1725).djvu/107

此页尚未校对

足陽明胃,輸於足太陰脾,轉而不回者也。如「脈俱沉細而數者,此少陰厥」 也。少陰之氣,不上合於陽明,轉輸於臟腑,故惟見少陰本脈之沉細也。陽明之熱,反下入於陰中,故數也。

「沉細數散」者,寒熱也。

王冰曰:陽干於陰,陰氣不足,故寒熱也。《正理論》曰:「數為陽。」

馬蒔曰:上文言沉細數者,為少陰厥矣。然沉細數中而脈有散意者,陰陽相干,故沉細者陰脈也,數者陽脉也,而又見散,此其所以為寒熱往來也。張志聰曰:「沈細數散者,此陰中所陷之陽,散而陰陽相乘,故為寒熱也。」

浮而散者為眴仆。

王冰曰:「脉浮為虛,散為不足,氣虛而血不足,故為頭眩而仆倒也。」

馬蒔曰:「脉浮為虛,散為無神,氣虛而神不足,故為頭眩而仆倒也。然浮主有風,則中風眩暈者亦有之也。」

張志聰曰:浮而散者,此復上逆于陽分,故為眴仆。《經》曰:清濁之氣相干,亂于頭則為厥逆眩仆。此言陰陽之氣,不能上下和平,循度環轉,如陽陷于陰中,則為沈細而數。如陰陽相乘,則為數散寒熱。如陰反上逆于陽,則為浮散而眩仆矣。

諸浮不躁者,皆在陽,則為熱,其有躁者在手;諸細而 沈者,皆在陰,則為骨痛,其有靜者在足。

王冰曰:此言大法也。但浮不躁,則病在足陽脉之中;躁者,病在手陽脉之中也,故又曰:「其有躁者在手也。」 陽為火氣,故為熱。若細沈而躁,則病生于手陰脉之中;靜者,病生于足陰脉之中也,故又曰:「其有靜者在足也。」 陰主骨,故骨痛。

馬蒔曰:「此言脉有浮沈,當分陽經陰經,又即其躁靜而辨手足也。言諸脉皆浮,而浮中不躁,其病當在足之陽經。蓋浮為陽,故屬陽經,而不躁為陽中之陰,乃知其在足也。惟浮為陽脉,病當在表有熱;若浮而帶躁,則為陽中之陽,而火升于上,其病不在足經,而在手經矣。諸脉皆沈細,而沈細中不靜,其病當在手之」 陰經。蓋沈細為陰,故屬陰經,而不靜為陰中之陽,乃知其在手也。惟沈細為陰脉,病當在裡骨痛。若沈細帶靜,則為陰中之陰,而寒入于下,其病不在手經,而在足經矣。浮沈躁靜之間,乃陰陽手足之所由分者如此。

張志聰曰:此以浮沈躁靜,而分手足之陰陽也。諸浮者,無論左右三部之浮,而皆在于陽分,其浮而躁者,在手之三陽也。《終始篇》曰:「人迎一盛,在足少陽;一盛而躁,在手少陽。」 即此意也。無論左右三部之細而沈者,皆在于陰分,其沈細而有靜者,在足之三陰也。《陰陽繫日月論》曰:手之十指,以應天之十干;足之十二經脉,以應地之十二支,故其有靜者,知在足也。太陽少陰為水火陰陽之主,故為熱,為骨痛也。

數動一代者,病在陽之脉也,洩及便膿血。

王冰曰:代,止也。數動一代,是陽氣之生病,故言病在陽之脉。所以然者,以洩利及膿血脉乃爾。張志聰曰:「此申明浮沈之在氣而不在經也。所謂諸浮在陽,諸沈在陰者,在陰陽之氣也,故為熱為骨痛。如在陽之脉,則脉見數動,而為便膿血之經證矣。陽熱在經,故脉數動;熱傷血分,故便膿血。經血下洩,故一代也。」

諸過者切之,濇者,陽氣有餘也;滑者,陰氣有餘也。陽 氣有餘,為身熱無汗;陰氣有餘,為身寒多汗;陰陽有 餘,則無汗而寒。

王冰曰:「陽有餘則血少,故脉濇;陰有餘則氣多,故脉滑也。」 身熱無汗,身寒多汗,血少氣多,斯可知也。夫陽餘無汗,陰餘身寒,若陰陽有餘,則當無汗而寒。

張志聰曰:此論外淫之邪,而致陰陽氣之為病者,脉證各有別也。「諸過」 者,謂諸邪所傷,而為有過之脉也。有餘者,邪氣之有餘也。陽氣有餘,則陽氣受傷,故脉濇。如邪入于陰,則經血沸騰,故脉滑也。邪在陽分,故身熱無汗;邪在陰分,故身寒多汗。陰陽並受其邪,則無汗而寒也。

「推而外之,內而不外」,有心腹積也;「推而內之,外而不 內」,身有熱也。

王冰曰:「脉附臂筋,取之。不審,推筋令遠,使脉外行內而不出外者,心腹中有積乃爾。脉遠臂筋,推之令近,遠而不近,是陽氣有餘,故身有熱也。」

馬蒔曰:「此言脉之偏于內外者,其證異也。按指于皮膚之間,宜乎脉之浮也,但沈而不浮,則內而不外,是必心腹有積在內,故內而不外如此。按指于筋骨之間,宜乎脉之沈也,但浮而不沈,則外而不內,是必在表身熱,故外而不內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