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24 (1700-1725).djvu/109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三十卷目錄

 醫部彙考十

  黃帝素問十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

藝術典第三十卷

醫部彙考十

《黃帝素問十》

《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

馬蒔曰:「詳論平人、病人脉體氣象,故名篇。」

黃帝問曰:「平人何如?」岐伯對曰:「人一呼脉再動,一吸 脉亦再動,呼吸定息,脉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平 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調病人。醫不病,故為病人平 息以調之為法。上為去聲下為平聲

王冰曰:「平人謂氣候平調之人也。經脉一周于身,凡長十六丈二尺,呼吸脉各再動,定息脉又一動,則五動也,計二百七十定息,氣可環周,然盡五十營,以一萬三千五百定息,則氣都行八百一十丈,如是則應天常度,脉氣無不及太過,氣象平調,故曰平人也。」

馬蒔曰:此言一息五至之脉為無病也。鼻中出氣曰呼,入氣曰吸,呼吸定息,總為一息。一息五至,名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蓋醫者一息,則無病之人亦一息,所以知其脉之五動為不病也。當以不病之人,調彼有病之人,緣醫者自己不病,故因彼病人,乃平自己之息,以調候之耳,所以為診法也。張志聰曰:「閏餘也。太息者,呼吸定息之時,有餘不盡而脉又動,如歲餘之有閏也。蓋人之呼吸,乃陰陽之氣出入循環,有若寒暑往來而成歲,故宜閏以太息之有餘,不病者其息平,病者其息亂,故為病人平息以調之,是為候診之法。」

人一呼脉一動,一吸脉一動曰「少氣。」

王冰曰:若呼吸脉各一動,準候減平人之半,計二百七十定息氣,凡行八丈一尺,以一萬三千五百定息氣,都行四百五丈,少氣之理,從此可知。馬蒔曰:此言一息二至之脉為少氣,自平脉之不及者言之也。一呼脉當再動,而今止一動,一吸亦當再動,而今亦止一動,則一呼一吸,總為一息之間,止得二至而已。《脉訣》以二至為敗脉,《難經》以為離經脉。由正氣衰少。故脉如是也。張志聰曰:榮氣宗氣行于脉中,衛氣行于脉外,榮衛相將,脉隨氣轉。人一呼一動。一吸一動。減于平人過半,故主氣之衰微。

人一呼脉三動,一吸脉三動而躁,尺熱曰病溫,尺不 熱脉滑曰病風,脉濇曰痹。

王冰曰:呼吸脉各三動,準過平人之半,計二百七十息,氣凡行二十四丈三尺,病生之兆,自斯著矣。夫尺者,陰分位也;寸者,陽分位也。然陰陽俱熱,是則為溫;陽獨躁盛,則風中陽也。《脉要精微論》曰:「中惡風者,陽氣受也。滑為陽盛,故病為風;濇為無血,故為𤸷痹也。」 馬蒔曰:此言一息六至之脉,為諸病自平脉之太過者言之也。一呼脉當再動,而今則三動,一吸脉當再動,而今則三動,則一呼一吸,總為一息,為六動矣。《脉訣》以為數脉,《難經》亦以為離經脉,是六至而躁,躁者動之甚也。今尺脉躁動,當尺有熱。尺部者,下部也。主腎水不足,其病為溫。若有躁動之脉,而尺部不熱,其六至之脉帶滑,則滑者,即前篇陰氣有餘,陽氣不足也。陽氣不足,當為表虛而感風;其六至之脉帶濇則濇者,即前篇「陰氣不足,陽氣有餘」 也。陰氣不足,當為裡虛而成痹,其脉病相應者如此。

張志聰曰:吸而躁者,有餘之邪,從外而內也。溫病者,冬傷于寒,至春發為溫病;冬傷于風,至春發為風溫。此皆伏匿之邪,由內而外,從陰而陽,故「尺中熱也。風為陽邪,傷人陽氣,故尺不熱。氣分之邪,留而不去,則迫于經,故脉滑也。邪積而不行,故脉濇泣也。」 蓋言從內而外者為溫病,從外而內者為風邪,留著于外內之間者為痹也。上節言不及者,緣正氣衰少;此言太過者,乃邪氣有餘。而有餘之邪,又有陰陽外內出入之別。

人一呼吸,脉四動以上曰死,脉絕不至曰死。乍疎乍 數曰死,平人之常氣稟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 無胃氣曰逆,逆者死。數音朔下同

王冰曰。呼吸脉各四動。準候過平人之倍。計二百七十息。氣凡行三十二丈四尺。況其以上耶。《脉法》曰:「脉四至曰脫精。五至曰死。」 然四至以上亦近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