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24 (1700-1725).djvu/28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二十三卷目錄

 醫部彙考三

  黃帝素問三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上

藝術典第二十三卷

醫部彙考三

《黃帝素問三》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上》

馬蒔曰:「此篇以天地之陰陽、萬物之陰陽,合於人身之陰陽,其象相應,故名篇,其義無窮,學者當熟翫之。」

張志聰曰:此篇言天地水火,四時五行,寒熱氣味,合人之臟腑形身,清濁氣血,表裏上下,成象成形者,莫不合乎陰陽之道。至於診脈察色,治療鍼砭,亦皆取法於陰陽,故曰《陰陽應象大論》。

《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 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王冰曰:道謂變化生成之道也。《老子》曰:「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易繫辭》曰:「一陰一陽之謂道。」 即此之謂也。萬物之綱紀,滋生之用也。陽與之正氣以生,陰為之主持以立,故謂萬物之綱紀也。《陰陽離合論》曰:「陽與之正,陰為之主。」 則此謂也。變化之父母,異類之用也,生殺之本始,寒暑之用也。萬物假陽氣溫而生,因陰氣寒而死,故知生殺本始,是陰陽之所運為也。府,宮府也。言所以生殺變化之多端者何哉?以神明居其中也。下文曰: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綱紀。故《易繫辭》曰:「陰陽不測之謂神。」 亦謂居其中也。

馬蒔曰:「此言陰陽盡天地之道,而萬物賴之以為主也。帝言自太極分而為陰陽,陰陽分而為五行,故五行一陰陽,陰陽一太極,則是陰陽者,所以代太極而總五行者也。天地之道,盡於是矣。萬物得是陰陽,而統之為綱,散之為紀。《天元紀大論》曰:『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萬物得是陰陽,而或變或化,皆以是為父』」 母焉。萬物得是陰陽,而或生或殺,皆以之為本為始焉。然所以為變化生殺之端者,實有神明居其中耳。

張志聰曰:道者陰陽之理,太極靜而生陰,動而生陽。天生於動,地生於靜,故陰陽為天地之道。總之曰綱,周之曰紀。萬物得是陰陽,而統之為綱,散之為紀。《易》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變化見矣。朱子曰:變者化之漸,化者變之成,陰可變為陽,陽可化為陰,變化之道,由陰陽之所生,故謂之父母。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神化,天之五氣,地之五行,以生萬物,故為神明之府。

治病必求於本,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 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 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 上,則生䐜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

王冰曰:本謂陰陽與萬類生殺變化,而與人身同相參合,故治病之道,必先求其本。積陽為天,積陰為地,言陰陽為天地之道者,亦皆以此。陰靜陽躁,言應物類運用之標格也。陽生陰長,陽殺陰藏,明前天地殺生之殊用也。《神農》曰:「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明前萬物滋生之綱紀也。寒極生熱」 ,熱極生寒,明前之大體也。寒氣生濁,熱氣生清,言正氣也。熱氣在下,則穀不化,故飧泄。寒氣在上,則氣不散,故䐜脹。何者?以陰靜而陽躁也。反,謂反覆,作謂作務,反覆作務,則病如是。《馬蒔》曰:由上文觀之,則陰陽者,萬物之本也。人身有是陰陽,而有病亦以陰陽為本。凡治病者,必求於本可也。試以天地以陰陽為本,而推及人身之有病者觀之。故天位乎上,乃陽氣之所積也;地位乎下,乃陰氣之所積也。地之陰主靜而有常,天之陽主躁而不息。然天雖主陽而陽中有陰,故其於萬物之生長也,陽生之而陰長之,地雖主陰而陰中有陽,故其於萬物之殺藏也,陽殺之而陰藏之。殺者,肅殺之殺,非殺戮之謂也。故陽化萬物之氣,而吾人之氣,由陽化之;陰成萬物之形,而吾人之形,由陰成之。是以吾人有寒,寒極則生而為熱,如今傷寒而反為熱證者,此其一端也。吾人有熱,熱極則生而為寒,如今內熱已極而反生寒慄者,此其一端也。寒氣主陰,陰主下,凝而不散,故濁氣生焉。熱氣主陽,陽主「上,升而不凝,故清氣生焉。清氣主陽,宜在上,今反在下,則生飱泄,蓋有降而無升也。濁氣主陰,宜在下,今反在上,則生䐜脹,蓋有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