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24 (1700-1725).djvu/39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二十四卷目錄

 醫部彙考四

  黃帝素問四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下

藝術典第二十四卷

醫部彙考四

《黃帝素問四》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下》

帝曰:「法陰陽奈何?」岐伯曰:「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麤 為之俛仰,汗不出而熱,齒乾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 能夏。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厥 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 也。為去聲俛同俯乾音干冤烏員切能音耐數音朔

王冰曰:陽勝故能冬,熱盛故不能夏。厥謂厥逆。陰勝故能夏,寒甚故不能冬。

馬蒔曰:「夫人身之陰陽,有同於天地之陰陽,則人之善養者,當法天地之陰陽也。蓋營衛和平,斯無偏勝之病。若營氣不足,衛氣有餘,則陽勝,陽勝則身熱,熱則腠理閉,喘息麤氣不得平,故身俛仰,腠理閉故汗不出而熱,陽明熱盛,故齒乾,熱內蒸,故煩冤,至腹滿而死,蓋熱極成脹也。冬則寒盛,夏則熱盛,今陽勝而」 諸熱皆盛,所以耐冬不耐夏也。若營氣有餘,衛氣不足,則陰勝,陰勝則身冷而腠理開,開則冷汗出,身常清冷,數慄而寒,寒則厥而腹滿死。蓋寒極亦能成脹也。夏則熱盛,冬則寒盛,今陰勝而諸寒皆盛,所以耐夏不耐冬也。

張志聰曰:「此帝欲明天地陰陽之氣,而為調治之法也。陽勝乃火熱用事,故身熱。熱在表,則腠理閉,熱在裏,則喘麤。陰勝在腹,則為之俯,陽勝在背,則為之仰。陽勝於周身,則汗不出而熱也。腎主精液,齒乾精液竭矣。心主血液,煩冤血液枯矣。腹滿,中焦之生氣絕矣。此陽熱偏勝之死證。然能苟延於冬,而不能幸免」 於夏,蓋言人之陰陽,又配合天地四時之陰陽,而為生死也。陰勝則陽虛,故汗出。陰寒在表,則身常清,在裏則數慄而寒也。四支為諸陽之本,表裏俱寒,則四支厥冷,四支厥冷,則腹虛滿矣,乃陰寒偏勝之死證,得夏月之陽熱,尚可救其陰寒,此陰陽之變,能為形身作病也 。高士宗曰:按以下岐伯所答,如陽勝則身熱,陰勝則身寒,乃陰陽偏勝之為害也。如能知七損八益,是能調養吾身中之陰陽損益,而不能為邪所傷也。如人之右,耳目不如左明,左手足不如右強,乃法象天地四方之盛虛也。如賢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人事以養五臟,乃取法天地以養人也。如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嗌,風氣通於肝,雷氣通於心」 ,是天地之氣而應象於人。如暴氣象雷,逆氣象陽,是人之氣而應象於天地也。如善用鍼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是取法陰陽之道,而為用鍼之法。如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是取法陰陽之理,而為診視之法也。知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陽病治陰,陰病治陽。是審別陰陽而為救治之法也。此篇論天地陰陽,五方五行之氣。以應人之形身臟腑。至於診治調養。亦皆取法乎陰陽。故曰:《陰陽應象大論》。

帝曰:調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 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年四十而陰氣自半 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年六十陰 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故曰:「知 之則強,不知則老」,故同出而名異耳。智者察同,愚者 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餘。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 「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 惔之能,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 終。此聖人之治身也。

王冰曰:調,謂順天癸性,而治身之血氣精氣也。用謂房色。女子以七七為天癸之終,丈夫以八八為天癸之極。然知八可益,知七可損,則各隨氣分,修養天真,終其天年,以度百歲。內耗故陰減,中乾故氣力始衰。《靈樞經》曰:「人年四十,腠理始疎,榮華稍落,髮斑白。」 由此節言之,亦起居衰於欲也。五十衰之漸,六十則衰之甚矣。知謂知七損八益,全形保性之道。同謂同於好欲,異謂異其老壯之名。智者察同欲之間而能性道,愚者察形容別異,方乃效之。自性則道益有餘,方效則治生不足。何也?先行故有餘,後學故不足也。夫保性全形,蓋由知道之所致,故曰「道者不可斯須離,可離非道。」 此之謂也。聖人不為無益以害有益,不為害性而順性,故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