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24 (1700-1725).djvu/78

此页尚未校对

曰:傳化之腑,惟其為傳化之腑,所以不能久留諸物,有則輸瀉者也。然肺藏魄,肛門上通於大腸,大腸與肺為表裡,故亦可稱之曰魄門。此魄門者,亦為五臟之使,水穀下此,亦不能藏者也,較之傳化之腑,何以異哉。

張志聰曰:「方士,修煉方術之士道理也。大凡藏物者,皆可名臟名腑,故皆自以為是也。」 按以上十篇,首四篇,論精神氣血,後六篇,論臟腑陰陽,是以此篇中,明藏精氣者名臟,傳化物者為腑。然又有腦、髓、骨、脉、膽、女子胞,亦所以藏精神氣血者也。修養之士,欲積精全神,通元牝,養胎息,結靈孕者,不可不知也。腦名泥丸宮,為上丹田。骨藏髓,脉藏血,諸髓血脉皆會於腦,故腦為精髓之海。舌下為華池,有廉泉、玉英二竅,通於膽液。《黃庭經》曰:「玉池清水灌靈根,審能修之可常存」 ,女子元母也。胞者養胎息,結靈胎者也。《胎息經》曰:「胎從伏氣中結,氣從有胎中息。結精育胞化生身,留胎止精可長生。」 故曰:「腦髓骨脉膽女」 子胞,此六者更當藏密,而不可虛瀉者也。地主閉藏而上升,天主化施而下降,言人之臟腑形骸,應象天地陰陽之氣,此六者與傳化之腑不同,故名曰「奇恆之腑。」 夫臟為陰,地為陰,地之濁氣升於天,天受之而復降於下,故名曰「傳化之腑。」 天主化施也,魄門五臟之濁從此而出,故亦為五臟之下竅。腸胃之腐穢。從此而瀉出。故曰「水穀不得久藏。」

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 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所以然者,水穀 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 不滿,滿而不實也。」

王冰曰:「精氣為滿,水穀為實。五臟但藏精氣,故滿而不能實;六腑則不藏精氣,但受水穀,故實而不滿也。胃實而腸虛,以水穀未下也。腸實而胃虛,以水穀既下也。」

馬蒔曰:「此言五臟主於藏精,六腑主於傳物,乃臟腑之的義,所以折方士之謬也。夫謂心、肺、脾、肝、腎為五臟者,正以五臟各有精,藏精氣而不瀉,故雖至於滿,而不至於有所實,惟不實則不至於有所瀉也。謂膽、胃、大小腸、三焦、膀胱為六腑者,正以六腑傳化物而不藏,故一至於實,而不能有所滿,惟不能滿,則不能」 不有所瀉也。所以實而不能滿者,方其水穀入口之時,上之為胃者實,而下之為腸者尚虛,及其食下下脘之後,則下之為腸者實,而上之為胃者已虛。故一有所實,則不能有所滿,而必至於瀉也。故曰:「實而不滿」 者以此。彼五臟無水穀之出入,特其精微之氣焉耳,故雖至於滿,而不至於有所實,自不必有所瀉也。故曰「滿而不實」 者以此。

張志聰曰:按王氏曰:「精氣為滿,水穀為實。」 五臟但藏精氣,故滿而不能實。若六腑則水穀充實於內,而不得久留,故實而不能滿。胃實而腸虛,腸實而胃虛,此復申明實而不滿之義。實而不滿,滿而不實,此總結上文兩節之義。

帝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岐伯曰:胃者水穀之海, 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氣口 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 氣口。故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 利也。見音現為去聲

王冰曰:氣口即寸口也,亦謂脈口。以寸口可候氣之盛衰,故云「氣口」 ;可以切脈之動靜,故云「脈口。」 皆同取於手魚際之後,同身寸之一寸,是則寸口也。夫人有四海,胃為水榖之海,則其一也,受水穀以榮養四旁,以其當運化之源,故為六腑之大源也。氣口之所候脈動者,是手太陰脈氣所行,故言氣口亦太陰也。榮氣之道,內穀為寶。穀入於胃,氣傳與肺,精專者循肺氣行於氣口,故云「變見於氣口」 也。

馬蒔曰:此明氣口之脈,獨為五臟主,遂即五味入口之語,以明五氣入鼻之義焉。氣口者,右手之寸口脈,即手太陰肺經太淵穴也。此篇與《經脈別論》、「《靈樞》五色四時氣篇皆名之曰氣口,《靈樞》終始篇名之曰脈口,皆以脈氣必會於此也。《六節臟象論》《靈樞》禁服篇名之曰寸口」 ,以此部即太淵穴,去魚際僅一寸也;其左手寸部,則《內經》諸篇皆謂之人迎耳。《經脉別論》謂氣口成寸,以決死生。故帝問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而可以決脉之動靜,氣之盛衰,人之死生,有如是也。伯言脉雖見於氣口,而實本之於脾胃也。胃者足陽明也,脾者足太陰也。足陽明為六腑之先,足太陰為五臟之本,胃主納受,凡水穀以是為「市,為六腑之大源。五味入口,藏於胃,而得脾以為之運化,致五臟之氣無不藉之以資養,則是脾者足太陰也,肺者手太陰也,其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