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25 (1700-1725).djvu/10

此页尚未校对

中則傷魂,肺虛而肝氣并於肺,故悲。「并於肝則憂」 者,憂愁不解則傷意,肝虛而脾氣并於肝則憂也。「并於脾則畏」 者,恐懼不解則傷精,脾虛而腎氣并於脾,故畏也。「并於腎則恐」 者,《本經》曰:所謂恐如人將捕之者,陰氣少,陽氣入陰,陰陽相薄故恐也。蓋心腎為水火陰陽之主宰,是以心虛而陰精并之則喜,腎虛而陽氣并之則恐。此水火二氣上下交并。其餘三臟皆所勝之氣相并。所謂氣不及則所勝妄行 。徐公遐曰。有精相并者。有氣相并者。故首提曰精氣。

五臟所惡:心惡熱,肺惡寒,肝惡風,脾惡濕,腎惡燥,是 謂「五惡。」惡俱去聲

王冰曰:「心惡熱,熱則脈潰濁;肺惡寒,寒則氣留滯;肝惡風,風則筋燥急;脾惡濕,濕則肉痿腫;腎惡燥,燥則精竭涸。」 楊上善云:「肺惡燥,今言肺惡寒、腎惡燥者,燥在於秋,寒之始也;寒在於冬,燥之終也。肺在於秋,以肺惡寒之甚,故言其終。腎在於冬,腎惡不甚,故言其始也。」

馬蒔曰:「此言五臟之性有所惡也。心本屬火,火之性熱,而受熱則病,故惡熱。肺本屬金,金之體寒,而受寒則病,故惡寒。肝屬木,其性與風氣相通,而感風則傷筋,故惡風。脾屬土,土濕則傷肉,故惡濕。腎屬水,其性潤,而得燥則精涸,故惡燥。是謂五臟之所惡也。」

張志聰曰:「金木水火土,五臟之本氣也。風寒熱燥火,五行之所生也。五臟之氣,喜於生化,故本氣自勝者惡之。三臟惡本氣之勝,肺惡腎之寒,腎惡肺之燥,此亦陰陽變換之道,而肺腎子母之氣,互為本末也。」

五臟化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 謂「五液。」

王冰曰:「心為汗,泄於皮腠也。肺為涕,潤於鼻竅也。肝為淚,流於眼目也。脾為涎,溢於脣口也。腎為唾,生於牙齒也。」

馬蒔曰:「此言五臟各有其液也。飲食人胃,其精微之氣,有所化而為液者。在心為汗,故得熱則汗出,心氣有餘也。在肺為涕,故鼻為肺之竅,涕出於肺也。在肝為淚,故目為肝之竅者,淚注於目也。在脾為涎,故脣口主脾者,涎出於脾也。在腎為唾,故齒為骨類者,唾生於齒也。是謂五臟之液也。」

張志聰曰:水穀入口,其味有五,津液各走其道,五臟受水穀之津,淖注於外竅,而化為五液。心主血汗,乃血之液也,出於肺竅之鼻而為涕,出於肝竅之目而為淚,出於脾竅之口而為涎。腎絡上貫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舌下廉泉玉英上液之道也,故腎為唾。《經》曰:「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竅者也。」 又曰:五液者,腎為「水臟。受五臟之精而藏之。腎之液復入心而為血,入肝為淚,入肺為涕,入脾為涎。自入為唾。是以五液皆鹹。」

五味所禁: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鹹走血,血病無多 食鹹,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 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是謂五禁,無令多食。」

王冰曰:「病,謂力少不自勝也。」 皇甫士安云:「鹹先走腎,此云走血者,腎合三焦血脈,雖屬肝心,而為中焦之道,故鹹入而走血也。苦走心,此云走骨者,水火相濟,骨氣通於心也。甘走肉,酸走筋,是皆為行其氣速,故不欲多食,多食則病甚,故病者無多食也。」 《太素五禁》云:「肝病禁辛,心病禁鹹,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腎病禁」 甘。名此為五裁。楊上善云:「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之。名曰《五裁》。」

馬蒔曰:此言五臟之病,各有禁食之味也。按《靈樞》五味論曰:「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鹹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 其少俞之所答者,尤為詳悉,宜參看之。

張志聰曰: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官,傷在五味,故禁多食。肺主氣,辛入肺,故走氣,氣病而多食之,反辛散而傷氣也。心主血,潤下作鹹,鹹走血者,水氣上交於心也。血病而多食之,則水反勝火矣。腎主骨,炎上作苦,苦走骨者,火氣下交於腎也。骨病而多食之,則火氣反勝矣。此與「并於心則喜,并於腎則恐」 之義相同。蓋心腎水火之氣,時相既濟,故所走互更。其餘三臟,是本臟之味,而走本臟所主之筋肉也。脾主肌肉,甘為土味,脾病而多食之,則反傷脾氣;肝合筋,酸走肝,筋病而多食之,則反傷其肝氣。五味所以養五臟之氣者也,病則氣虛,故無令多食,蓋少則補,多則反傷其氣。

五病所發:「陰病發於骨,陽病發於血,陰病發於肉,陽 病發於冬,陰病發於夏,是謂五發。」

王冰曰:「骨肉陰靜,故陽氣從之。血脈陽動,故陰氣乘之。夏陽氣盛,故陰病發於夏。冬陰氣盛,故陽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