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25 (1700-1725).djvu/102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也。惟陽經氣勝。則陰經氣衰。陰不能勝其陽。所以熱厥之熱。必起於足下也。

張志聰曰:陽氣勝則陰氣虛,而陽往乘之,故熱厥起於足下也 。張兆璜曰:足心,足少陰經脈之所出。《陰陽類論》曰:「三陽為表,三陰為裡。」 蓋太陽為諸陽主氣,少陰為諸陰主氣也。

帝曰:寒厥之為寒也,必從五指而上於膝者,何也?岐 伯曰:陰氣起於五指之裡,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故 陰氣勝則從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 也。

王冰曰:足太陰脈,起於足大指之端內側,足厥陰脈,起於足大指之端三毛中。足少陰脈,起於足小指之下,斜趨足心,並循足陰,而上循股陰入腹。故云「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之上」 也。

馬時曰:「此言寒厥之厥,上於膝,以其陰勝陽也。帝問寒厥之寒,宜在足下,反從五指而上於膝者何也?正以陰脈起於五指之裡,並循五指之裡,而上行膝上,膝下之裡也。惟陰經氣勝,則陽經氣衰,陽不能勝其陰,所以寒厥之寒,從五指至膝上寒。但內屬陰分,故其寒也,不從外之所入,而實由於內之所出也。」

張志聰曰:集於膝下者,三陰交於踝上也。聚於膝上者,三陰經脈,皆循內股而上,故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也 。張兆璜曰:陰陽二氣,皆起於足,是以傷寒病足經,而不病手經也 。張應略曰:「陰陽六氣,止合六經,足之六經,復上合於手者也。」

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岐伯曰:「前陰者,宗筋之所聚, 太陰陽明之所合也。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秋冬 則陰氣勝而陽氣衰。此人者質壯,以秋冬奪於所用, 下氣上爭不能復,精氣溢下,邪氣因從之而上也。氣 因於中,陽氣衰,不能滲營其經絡,陽氣日損,陰氣獨 在,故手足為之寒也。」因當作因

王冰曰:宗筋俠齊下合於陰器,故云:「前陰者,宗筋之所聚也。」 太陰者脾脈,陽明者胃脈,脾胃之脈,皆輔近宗筋,故云:「太陰陽明之所合。奪於所用」 ,謂多欲而奪其精氣也。

馬蒔曰:「此言寒厥之由,以腎經縱慾而然也。前陰者,外腎也,本宗筋之所聚,而太陰陽明之脈,各入於腹,皆與宗筋而相合者也。大凡人處春夏之時,則三陽經之氣多,而三陰經之氣少;處秋冬之時,則三陰經之氣多,而三陽經之氣少。此寒厥之人,必恃其質壯,而秋冬多慾以奪於腎經之用事,是在下之腎氣,乃」 因強力,而遂與上焦之氣相爭,不能復如其舊,其精氣為之溢下,故寒邪之氣,因從相爭之氣而齊上也。蓋由腎氣既困於中,秋冬三陽本衰,而至此益衰,不能滲營其經絡,故陽氣日損,陰氣獨在。今寒邪入之,則手足皆為之寒也。張志聰曰:此下二節,論寒厥熱厥之因。寒厥因失其所藏之陽,故曰失也。宗筋根起於胞中,而內連於腎臟,陰陽二氣,生於胃腑,輸於太陰,藏於腎臟。太陰陽明,合聚於宗筋者,乃中焦之太陰陽明,與下焦之少陰太陽,中下相合,而會合於前陰之間也。蓋寒厥之因,因虛其所藏之陽而致之也。夫秋冬之時,陽氣收藏,陰氣外盛,此寒厥人者,因恃其質壯,過於作勞,則下氣上爭,不復藏於下矣。陽氣上出,則陰臟之精氣,亦溢於下矣。所謂煩勞則張精絕也。邪氣者,謂陰臟水寒之邪。夫陽氣藏於陰臟,精陽外出,則陰寒之邪因從之而上矣。夫氣因於中焦,水穀之所生,然藉下焦之氣,為陽明釜底之燃,如秋冬之時,過於作勞,奪其陽氣,爭擾於上,陰寒之邪又因而從之,則中焦所生之陽亦衰,不能滲營於經絡矣。中下之氣,不能互相資生,陽氣日損,陰氣獨在,故手足為之寒也 。張兆璜曰:「滲者滲於脈外,營者營於脈中。營氣宗氣,皆精陽之氣,營行於脈中,諸陽之氣淡滲於脈外,非獨衛氣之行於脈外也。」 又曰:「論寒厥曰太陰陽明之所合;論熱厥曰脾主為胃行其津液。」 是陰陽二氣。本於先天之下焦。而生於後天之中焦也。

帝曰:熱厥何如而然也?岐伯曰:「酒入於胃,則絡脈滿 而經脈虛,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陰氣虛則陽氣 入,陽氣入則胃不和,胃不和則精氣竭,精氣竭則不 營於四支也。此人必數醉若飽以入房,氣聚於脾中 不得散,酒氣與穀氣相薄,熱盛於中,故熱遍於身,內 熱而溺赤也。夫酒氣盛而慓悍,腎氣日衰,陽氣獨勝」, 故手足為之熱也。為去聲數音朔

王冰曰:「前陰為太陰陽明之所合,故胃不和則精氣竭也。內精不足,故四支無氣以營之。醉飽入內亡精氣,中虛熱入,由是腎衰。陽盛陰虛,故熱生於手足也。」

馬蒔曰。此言熱厥之由。以腎經縱慾。胃經縱酒而然也。蓋凡酒入於胃。則絡脈滿而經脈虛。以絡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