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25 (1700-1725).djvu/124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 足太陰之脈,亦見於皮膚之上,而無所隱,是以陽明之氣并於上,則迫於陽明之孫絡與太陰之經脈也。迫於陽明之孫絡,則頭痛鼻鼽,迫於太陰之經脈,則腹腫也。

太陰所謂病脹者,太陰子也,十一月萬物氣皆藏於 中,故曰病脹。所謂「上走心為噫」者,陰盛而上走於陽 明,陽明絡屬心,故曰上走心為噫也。所謂食則嘔者, 物盛滿而上溢,故嘔也。所謂「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 者,十二月陰氣下衰,而陽氣且出,故曰「得後與氣,則 快然如衰」也。

王冰曰:陰氣太盛,太陰始於子,故云子也。以其脈入腹,屬脾絡胃,故病脹也。食則嘔者,以其脈屬脾絡胃,上鬲俠咽也。

馬蒔曰:此言脾經諸證,應時合胃者也。脾經之病,有所謂脹者,正以足太陰脾經者,盛陰也,在人為太陰,在時為子。子者,十一月也。十一月萬物氣藏於中,脾臟既以應之,則脾脈入腹,屬脾絡胃,故病當為脹也。所謂上走心為噫者,正以脾脈之支別者,復從胃別上鬲,注心中,故脾氣為陰,陰氣盛而上走于陽明,則陽明絡屬心,所以上走心而為噫也。宣明五氣論曰:「心為噫。」 又按《靈樞·口問篇》曰:「寒氣客于胃,厥逆從下上散,復出于胃,故為噫。」 夫《素問》言心而《靈樞》言胃,則此篇兼言陰氣走于胃,胃走于心,見三經相須而為噫也。所謂食則嘔者,冬時物藏深固,惟物之入胃脾者,盛滿太過,而為之上溢,故為嘔也。所謂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者。時至十一月。乃隆寒之候。陰氣下衰而陽氣將出。故脾氣應之。所以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也。後者圊也。氣者。肛門失氣也。

張志聰曰:太陰為陰中之至陰,故主陰盡之十一月也。十一月萬物之氣,皆藏于中,故主病脹。陽明者,太陰之表也,太陰為陰中之至陰,陰極則復,故上走于陽明。陽明絡屬心,故上走心為噫。噫者,噯氣也。《靈樞經》云:「脾是動病,腹脹善噫。」 《口問篇》曰:「氣出于胃則為噫。」 《五氣論》曰:「心為噫。」 是太陰之氣,從陽明而上出于心,則為噫也。十一月萬物氣皆藏于中,則盛滿而上溢,故嘔也。《經》云:「足太陰獨受其濁」 ,太陰之清氣上出則為噫,陰之濁氣上溢則為嘔也。十一月一陽初生,至十二月陽氣且出,陰氣從下而衰,所謂臟中之氣,得以下行,故快然如衰也。夫土位中央,上走心為噫者,厥逆從上散也;得後與氣者,厥逆從下散也。夫奇恆之陰陽,各以六十日為首,而始于太陰。故論太陰之氣,曰十一月、十二月,則餘氣可知 。張兆璜曰:「十一月律起黃鍾,為一歲之首,行奇恆之法,以太陰始,故以太陰主子也。太陽為諸陽主氣,太陰乃陰中之至陰,以正月起太陽,十二月終太陰,用周一歲之氣。」

少陰。所謂腰痛者,少陰者腎也,十月萬物陽氣皆傷, 故腰痛也。所謂嘔欬上氣喘者,陰氣在下,陽氣在上, 諸陽氣浮,無所依從,故嘔欬上氣喘也。所謂色色不 能久立久坐,起則目䀮䀮無所見者,萬物陰陽不定, 未有主也,秋氣始至,微霜始下而方殺,萬物陰陽內 奪,故目䀮䀮無所見也。所謂少氣善怒者,陽氣不治, 陽氣不治,則陽氣不得出,肝氣當治而未得,故善怒。 善怒者,名曰煎厥。所謂恐如人將捕之者,秋氣萬物 未有畢去,陰氣少,陽氣入,陰陽相薄,故恐也。所謂惡 聞食臭者,胃無氣,故惡聞食臭也。所謂面黑如地色 者,秋氣內奪,故變于色也。所謂欬則有血者,陽脈傷 也,陽氣未盛于上而脈滿,滿則欬,故血見于鼻也。

馬蒔曰:「此言腎肝脾肺諸證,應于純陰之候也。足少陰者,腎經也,腎脈上股內後廉貫脊,又腰者為腎之腑,故《腎經》所謂腰痛者,正以少陰者初陰也,十月為孟冬,是亦少陰也。萬物陽氣,皆以陰氣而傷,故腎亦應之,則為腰痛也。又有所謂嘔欬上氣喘者,正以其脈從腎上貫鬲,入肺中,今腎之陰氣不能上升,而膀」 胱之陽氣,不能下降。大凡諸經陽氣,皆主于浮,惟膀胱之氣,上浮而下,無所依從,故其氣不降,所以為嘔、為欬,為上氣喘也。上二證者,自腎經而言之耳。又有所謂「坐立難久,起則目䀮䀮然,色色無所見者」 ,正以十月之時,萬物之內,皆有陰陽,陰盡陽生,尚未有主,秋氣始至,微霜始下,而方殺萬物,其陰陽內相攻奪,故人之目䀮䀮然,凡物色色無所見也。又有所謂少氣善怒者,時則亥陰已生,陽氣未治,則少陽之氣尚未得出,少陽與肝為表裡,所以肝氣當治而未治也,故發之為善怒,名曰煎厥,正以氣逆則怒也。此二證者,又自肝經而言之耳。又有所謂恐如人將捕之者,秋氣在于,萬物未為盡去,此時陰氣漸少,陽氣已入,陰陽相薄,故有所擊而為恐也。此一證者,又自腎經而言之耳。《宣明五氣論》曰:精氣并于腎,則為恐也。又有所謂惡聞食臭者,正以陰氣內藏,而胃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