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25 (1700-1725).djvu/42

此页尚未校对

「病則腹滿不欲食也。三日則少陽厥陰受之,少陽病則耳聾,而厥陰病則囊縮而厥也。」 此則自其經脈之行而為病者言之,惟其陰陽兩經相感,所以各證互見者如此。至此則水漿不入,且不知人,故六日而死也。其有至三日而死者,正以陽明者為十二經脈之長也。陽明多氣多血,故感邪則熱愈盛,病愈甚,而三日之際,元氣已盡,所以速死也。張志聰曰:「此復論陰陽兩感之為病也。」 倪沖之曰:「傷寒重在胃氣神氣,胃氣已絕,則水漿不入;邪傷神臟,則昏不知人。即病在三陽,亦係危證。如兩感於寒,而胃氣尚存,神氣清爽者,即不致於死也。至於榮衛血氣,臟腑精神,皆陽明之所資生。如胃氣先絕者,不待六氣」 之終,三日乃即死矣。

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 者。為病暑。暑當與汗皆出。勿止。

王冰曰:「此以熱多少盛衰而為義也。陽熱未盛,為寒所制,故為病曰溫。」 陽熱大盛,寒不能制,故為病曰暑。然暑病者,當與汗之令愈,勿反止之,令其盛也。

馬蒔曰:此言溫病、暑病,各有其時也。傷寒之病,發於冬者,為正傷寒,如上文所言是也。若夫夏至已前,則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然人感乎暑,當令暑與汗皆出,而勿止之可也。《生氣通天論》曰:「體若燔炙,汗出而散」 是也。後世用香薷、木通、澤瀉利水等藥者何也?蓋感暑者,手少陰心,以暑屬火而入心也,心與小腸為表裏。使之滲入膀胱而下行。則暑從小便而去矣。設若發汗。則暑傷氣而汗又亡陽。此利水之所以勝於發汗也。

張志聰曰:此復論邪氣留連之熱病也。凡傷於寒,則為病熱者,此即病之傷寒也。如邪氣留連而不即病者,至春時陽氣外出,邪隨正出,而發為溫病。蓋春溫夏暑,隨氣而化,亦隨時而命名也。伏匿之邪,與汗共併而出,故不可止之 。諸弟子問曰:「本篇論三陰三陽之脈,皆屬足經,是以有傳足不傳手之說,蓋本諸此乎?」 曰:「傷寒相傳,病在三陰三陽之六氣。」 蓋以六經配合六氣,經之所循,即氣之所至,故兼論其脈,非病在有形之經,而可以計日相傳者也。夫天為陽,地為陰。風寒暑濕燥火,天之陰陽也;木火土金水者,地之陰陽也。天之十干,化生地之五行,地之五行,上呈天之六氣,故在地為水,在天為寒,在地為「火,在天為暑,在地為木,在天為風,在地為金,在天為燥,在地為土,在天為濕。故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是以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鹹,鹹生腎,腎生骨髓。」 是人之形骸臟腑,感在天無形之六氣,在地有形之五行,而生長成形者也。是以人身有無形之六氣,以配三陰三陽之經脈;有有形之臟腑骨肉經脈皮毛,以應在地之五行;而三陰三陽之經氣,又由五臟五行之所生,此亦陰陽形氣之相合也。是以有病在無形之氣,而涉於有形之經者;有病在有形之皮毛肌脈、筋骨臟腑,而涉於無形之氣者,此形氣之相感也。若夫傷寒之邪,係感天之六氣,故當於吾身之六氣承之。病在六氣,而六經之經脈應之,此人與天地之氣相參合者也。按《六微旨論》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紀。厥陰之右,少陰治之;少陰之」 右,太陰治之,太陰之右,少陽治之,少陽之右,陽明治之,陽明之右,太陽治之。太陽為諸陽主氣,故先受邪,是以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六日經盡,七日來復,而病氣即衰。如七日不愈,又從太陽而當作再經。此病在無形之六氣,故能六經傳遍,而來復於太陽。若病在有形之經脈,此係轉屬一經之病,而不相傳於別經者也。再按本篇曰:「太陽之上,寒氣治之,中見少陰;陽明之上,燥氣治之,中見太陰;少陽之上,火氣治之,中見厥陰;太陰之上,濕氣治之,中見陽明;少陰之上,君火治之,中見太陽;厥陰之上,風氣治之,中見少陽。」 又曰:「太陽少陰,從本從標;少陽太」 陰從本,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也。故從本者,化生於本,從標本者,有標本之化,從中者,以中氣為化也。蓋太陽標陽而本寒,少陰標陰而本熱,此皆有寒熱之化,故曰「從本從標。」 如天之寒邪,即太陽之本氣,而病在太陽之標陽,得太陽陽熱之氣,而反化為熱病,是反天之本寒,而反病標陽之熱,所謂「病反其本,得標之病。」 既病太陽標陽之熱。而反以涼藥治之。所謂「治反其本,得標之方。」 此太陽之從標也。如病在太陽。而不得標陽之熱化。則太陽經中有四逆湯及諸附子湯。以救太陽之本寒。此太陽之從本也。如少陰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