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25 (1700-1725).djvu/49

此页尚未校对

王冰曰:「頰前即顴骨下,近鼻兩旁。少陽受病,當傳入於太陰,今反少陰脈來見,亦土敗而木賊之也,故死不過三日,亦木之數然。」

馬蒔曰:此舉少陽膽經熱病而決其生死也。少陽之脈赤色,榮於頰前,則是顴骨下近鼻兩旁,乃少陽之熱病也。然雖榮於頰前,而未交於他部,則當謂病者曰:「今且得汗,待其所勝之時而已。」 謂少陽之病,待甲乙日可愈也。楊上善云:「少陽為木,少陰為水,少陽色見之時,有少陰脈爭見者,是母勝子,故木死。」

張志聰曰:頰前,頤也。外見少陽之脈,少陽之熱病也。色榮頰前,腎臟之熱病也。

《熱病氣穴》:「三椎下間主胸中熱,四椎下間主鬲中熱, 五椎下間主肝熱。六椎下間主脾熱,七椎下間主腎 熱,榮在骶也,項上三椎陷者中也。」

王冰曰:「脊節之謂椎,脊窮之謂骶」 ,言腎熱之氣外通尾骶也。此舉數脊椎之大法也。三椎下間,主胸中熱者,何以數之?皆當以陷者中為氣發之所。馬蒔曰:「按《督脈經》,三椎下間名身柱,四椎下間無穴,五椎下間名神道,六椎下間名靈臺,七椎下間名至陽,然數第一椎者,項骨之上有三椎,乃項骨也。三椎之下陷者中」 ,乃大椎也。由此而下數之,則諸椎得矣。末句舉數椎之大法也。

張志聰曰:此言刺未病者,當取之氣穴也。氣穴者,瀉五臟氣分之熱,故曰「三椎下間」 ,四椎下間,乃谿谷之穴會,與五臟之俞穴不同也。胸中鬲上,乃心肺之宮城,主胸中熱者,瀉肺熱也。鬲中熱者,瀉心熱也。不曰心肺,而曰胸中鬲中者,意言熱在氣分,而不干於臟真也。若此言五臟之熱,入於經榮者,當取之骨穴也。脊骨之盡處曰骶,謂如取榮穴,當在骶而至項上之三椎陷者中而取之。蓋氣為陽,榮血為陰,故取氣穴在三椎至七椎之間,從上而下也。取榮俞之穴,在骶骨之十四椎,而上至項上之三椎陷者中而取之也 。張兆璜曰:「此所謂刺之反者。」

頰下逆顴為大瘕。下牙車為腹滿。顴後為脅痛。頰上 者鬲上也。

王冰曰:「此所以候面部之色,發明腹中之病證。」 馬蒔曰:「此總面部之色,而知腹中之病也。色見於頰之下,而又逆顴而上行,乃大瘕泄之疾也。色見於下牙車者,為腹滿之疾。色見於顴之後者,為脅痛之疾;色見於頰之上者,為鬲上之疾也。」

張志聰曰:「此復結內病。五臟之熱,不重感於外邪者,無外內之交爭,而止於在內之臟腑,自相乘傳也。頰下為頤,如頰下之色,上逆於顴,是腎熱乘肝,當為大瘕泄。如下於牙車,是腎熱乘胃,當主腹滿。逆於顴後,是熱邪乘膽,當為脇痛。如逆於頰上者,是在鬲上,心肺之分也。蓋言五臟之熱色,見於面部,而有外邪之」 熱者,當治其未病交爭,勿使外內相合,而成不救之死證。如五臟之熱見於面部,而無外因之熱病者,亦當治未病乘傳,勿使其有瘕泄腹滿之病 。張兆璜曰:「此篇首言五臟之熱病,末結五臟之熱色,自相乘傳。蓋五臟之熱,有重感外邪者,必有外內之交爭。如止病在內,而不感於外邪者,只當於在」 內之臟腑中求之 。張應略曰:「有在外之熱病,有在內之熱病,有病在外而內不病者,有病在內而外不病者,不必定有外內之交爭,故復以此證明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