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25 (1700-1725).djvu/50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三十七卷目錄

 醫部彙考十七

  黃帝素問十七評熱病論篇第三十三 逆調論篇第三十四 瘧論篇第三

  十五

藝術典第三十七卷

醫部彙考十七

《黃帝素問十七》

《評熱病論篇第三十三》

馬蒔曰:「首二節論熱病,故名篇;後二節則論勞風、腎風也。」

黃帝問曰:「有病溫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 衰,狂言不能食,病名為何?」岐伯對曰:「病名陰陽交,交 者死也。」帝曰:「願聞其說。」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 於穀,穀生於精,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是邪 卻而精勝也,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復熱者,邪氣 也,汗者精氣也,今汗出而輒復熱者,是邪勝也,不能」 食者,精無俾也。病而留者,其壽可立而傾也。且夫《熱 論》曰:「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今脈不與汗相應,此不 勝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見 三死,不見一生,雖愈必死也。

王冰曰:「交,謂交合陰陽之氣不分別也。汗生於穀,穀生於精,言穀氣化為精,精氣勝乃為汗邪。卻精勝」 ,言初汗也。「無俾」 ,言無可使為汗也。穀不化則精不生,精不化流,故無可使。若汗出疾速,留著而不去,則其人壽命立至傾危也。《熱論》,謂上古《熱論》也。凡汗後,脈當遲靜,而反躁急以盛滿者,是真氣竭而邪盛,故知必死也。脈不靜而躁盛,是不相應。志舍於精,今精無可使,是志無所居。志不留居,則失志也。汗出脈躁盛,一死;不勝其病,二死。狂言失志者,三死也。

馬蒔曰:此言熱病汗後者,為脈躁,為狂言,為身熱不食者之必死也,病名曰陰陽交,為陰陽之氣不分別也。今夫精氣盛而穀氣消,穀氣消而汗自能出,今邪氣交爭而得汗,是邪卻而精勝也,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矣,乃復熱而不能食,是精氣不能使之食也,所以其壽可傾也。邪盛則脈盛,邪退則脈靜,彼《熱論》有謂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今脈尚躁疾。不為汗衰。是亦邪盛而精衰。不能勝其病也。至於志舍於精。精氣已衰。志不能藏。今狂言者且失志也。失志者死。由此觀之。則身熱而不能食者一死也。脈躁盛者二死也。狂言者三死也。有三死而無一生。雖愈為必死也。夫曰雖愈亦暫似可愈。而終不能有成功矣。

張志聰曰:溫病者,冬傷於寒,先夏至日發者,為病溫也。陰陽交者,謂汗乃陰液,外出於陽,陽熱不從汗解,復入之陰,名曰「陰陽交。」 交者,乃正不能勝邪,而邪復傷正氣,故為死證。汗生於水穀之精,水穀之精,由精氣之所化,故曰「穀生於精。」 夫汗之發原有二,一出於水穀之精,一出於腎臟之精。而曰皆生於穀者,言腎臟之精,亦水穀之所生也。「交爭於骨肉」 者,邪氣伏匿於骨肉之間,至春時與正氣交爭,而發為溫病得汗,是精氣勝而邪氣當共併而出矣。是故胃主肉,腎主骨,穀精之汗出於胃,血液之汗原於腎,邪在肉者,得水穀之汗而解;邪在骨者,得腎精之汗而後解也。夫水穀之精,由腎臟精氣之所化,所謂穀生於精也。夫腎為水臟,受水穀之精而藏之,其精氣上與陽明相合,戊癸合而化火,火土之氣消水穀之精微,而復生此精,是先後二天,互相資生者也。今汗出而邪留不去,則熱邪復傷其陰精矣。精氣受傷,則不能復與陽明合化而使之食,是精氣之生原並絕,其壽命可立而傾也。復引《熱論》以釋明汗生於穀,穀生於精,不能食而精無俾者之義。《靈樞》·熱論篇曰:「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盛,此陰脈之極也死;其得汗而脈靜者生;熱病者,脈尚躁而不得汗者,此陽脈之極也死;脈盛躁,得汗靜者生。夫汗者,精氣也,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是邪氣盛而精不勝也。」 陰脈,少陰之脈極終也,此邪熱盛而少陰之氣終也。脈尚躁而不得汗者,是陽熱盛而胃氣絕也。今脈不與汗相應者,胃氣虛而不勝其邪。正不勝邪,是胃氣將絕,其死明矣。腎藏志,狂言者,是精氣傷而志先死。志先死者,不過一日半而死矣。三死,謂病而留者一死也。胃氣絕者,一死也。腎氣絕者,一死也。夫腎為生氣之原,腎之精氣,由水穀之所生。水穀之精,由腎氣之所化。如汗不勝邪,而腎臟之精氣尚在,一生也;如精氣受傷,而陽明之生原未絕,一生也。「愈」 者謂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