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25 (1700-1725).djvu/66

此页尚未校对

太陰刺其橫脈出血也。橫脈,謂足內踝前。斜過大脈,則太陰之經脈也。

馬蒔曰:「此言胃瘧之證也。上文言足陽明之瘧,令人先寒,洒淅洒淅寒甚,久乃熱,熱去汗出,喜見日月光火,氣乃快然然,在經而不在腑也。又以胃瘧重言者,蓋胃為六腑之長也,且將也。將病之時,善饑而不能食,縱有所食,而支滿腹大,以胃熱脾虛也。當刺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之橫脈出血。」 張志聰曰:「胃主受納水穀,故胃瘧者,令人病饑而不能食。中焦受邪,不能主化,故支滿腹大。」 橫脈,脾胃之橫絡脈也。

瘧發,身方熱,刺跗上動脈,開其空,出其血,立寒。

王冰曰:「刺跗上動脈,則陽明之脈也。陽明之脈,多血多氣,熱盛氣壯,故出其血而立可寒也。」

馬蒔曰:「此言瘧發將欲熱者,當有刺之之法也。凡瘧發身方熱,則刺跗上之動脈,當足衝陽穴也。蓋足陽明胃經者,乃五臟六腑之長也,故取其穴以刺之,開其空,出其血,其瘧立可寒矣。」

張志聰曰:「此言瘧之寒熱,乃病在陰陽之氣分,當取於陽明太陰焉。夫三陽主表,三陰主裏,瘧發身方熱,是邪將出於表陽。陽明者,兩陽合明,間於二陽之間,主行氣於周身,陽盛之氣也。故當取陽明之衝陽,搖鍼以開其穴,瀉出其血,則陽熱去而立寒矣。」

瘧方「欲寒」,刺手陽明太陰,足陽明太陰。

王冰曰:「此亦謂開穴而出其血也,當隨四經之井俞而刺之。」

馬蒔曰:「此言瘧發將欲寒者,當有刺之之法也。凡瘧發,身方欲寒,雖未發熱,而熱盛將寒也。肺為氣之主,而胃為六腑之先,脾為五臟之主,腸胃為海,當刺此四經,開其空以出其血,則可以無寒矣。張志聰曰:『夫身半以上為天,身半以下為地,手太陰陽明主天,足太陰陽明主地,故從腰以上者,手太陰陽明皆主之;從腰以下者,足太陰陽明皆主之』。」 又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瘧方欲寒,是邪將入於裏陰。故當刺手足陽明太陰。使天地陰陽之氣上下,外內和平,而無偏陰之患矣。

瘧,脈滿大急,刺背俞,用中鍼,旁五胠俞各一,適肥瘦, 出其血也。胠去魚切

王冰曰:「瘦者淺刺少出血,肥者深刺多出血。」 背俞謂大杼。五胠俞謂譩譆。馬蒔曰:「此言瘧脈滿大急者,當有刺之之法也。」 張志聰曰:「此言瘧病在經絡者,當取其背俞焉。蓋經脈內合五臟五行之氣,五臟之俞在背,故當取《背俞》以瀉之。脈滿大急者,邪盛於經脈中也。胠俞者,五臟俞之旁,近於胠脅,乃魄戶、神堂、魂門」 、意舍,志室也。

瘧,脈小實急,灸脛少陰,刺指井。

王冰曰:「灸脛少陰,是為復溜,復溜在內踝上同身寸之二寸陷者中,足少陰經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五壯。刺指井,謂刺至陰,至陰在足小指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足太陽井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分,留五呼,若灸者可炙三壯。」

馬蒔曰:此言脈有小實急者,而有灸刺之法也。蓋足少陰之井在足心,名涌泉穴,故不曰「指。」 今曰「指井」 ,則是足太陽膀胱之井穴,至陰與腎為表裏,故刺之耳。

張志聰曰:此言經脈之氣虛陷者,宜灸足少陰也。蓋經脈之氣,發原於少陰。腎臟脈小者,脈氣虛也。《經》云:諸急為寒。小實急者,脈氣虛寒,而邪氣實也。艾名冰臺,能於水中取火,能啟陷下之陽。故當灸少陰脛下之太谿,以啟經脈之生氣。刺足小指之井穴,以瀉經脈之實邪。

瘧,脈滿大急,刺背俞,用五胠俞、背俞各一,適行至於 血也。

王冰曰:「謂調適肥瘦,穴度深淺,循三備法而行鍼,令至於血脈也。」 背俞,謂大杼。五胠俞,謂譩譆。馬蒔曰:「此重言瘧脈滿大急者之刺法也。適行至於血者,即適肥瘦,出其血也。」

張志聰曰:此復申明背俞與胠俞之經氣相通也。曰背俞五胠俞,背俞各一者,言背旁之五胠俞,與背俞,各刺其一也。背俞者,離脊骨兩旁各一寸五分,乃五臟之俞也。胠俞者,去脊骨兩旁各三寸,近於胠脇,乃五臟神氣之所舍。故曰「魄戶」 者,謂肺藏魄也。曰「神堂」 者,謂心藏神也;曰「魂門」 者,謂肝藏魂也;曰「意舍」 者,謂脾藏意也;曰志室者,謂腎藏志也。此胠俞與背俞之氣相通,故當各取之,適其肥瘦,以行其鍼,而至於出血也。此蓋言邪盛於血脈者,取五胠俞,甚而及於五臟者,兼取背俞。是以上節之灸脛,此下之用藥,亦少有別焉 。莫子晉曰:「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