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25 (1700-1725).djvu/81

此页尚未校对

鍼可使全也。所謂陽氣者。衛氣也。陰氣者。榮氣也。按此則內傷之證。非由於外感者歟。

張志聰曰:「以下三節,復申明腹中之氣與血焉。腹氣者,脾氣也。內主於腹,外主於肌,與手足三陰三陽之氣不同也。腹中之血者,起於胞中,散於脈外,與十二經脈之血不同也。是以腹中之氣血虛脫,則為消中之虛脹,腹中之血裹氣傷,皆為有餘之伏梁。今復論腹中之氣,反厥逆於上,則為膺頸胸腹之腫痛滿脹。」 下節論腹中之血氣和平,則為懷子之且生,末節論三陽之氣,反下入於陰,則為腹中之䐜脹,當知血氣流行,而又各有所主之部署也。夫諸陽之氣上升,而腹氣又厥逆於上,是陽氣重上而有餘於上矣。夫陽氣陷下則灸之,今陽盛於上而反灸之,則陽熱之氣反入於經脈之陰,則為瘖。若以石砭之,則陽氣外泄而虛,虛則狂矣。氣并者,血氣合并也。須其厥逆之氣,與血相并,而後治之,可使全也 。倪沖之曰:「胸腹脹滿者,因中氣厥逆於上,而虛脹也 。」 張兆璜曰:脾氣主於腹中,行於肌肉,乃五臟元真之氣也。衝脈之血,亦從胸中而散於肌腠皮膚之間,故與脾氣合并。須其氣并者,使氣歸於肌腠,而與血交并。如石之則泄於皮膚之外。灸之則逆於經脈之中。

帝曰:「善。何以知懷子之且生也?」岐伯曰:「身有病而無 邪脈也。」

馬蒔曰:「此言懷子之將生者,身雖有病,而脈則無病也。身有病者,經閉也。無邪脈者,尺中之脈和勻也。大凡婦人懷姙一月,則陰陽之精尚未變化;二月則精氣正變,其氣熏蒸衝胃而為惡阻。至三四月,則惡阻少止,脈甚滑疾。蓋男女正成形質,其氣未定也。至五六月已後,則形質已定,男女既分。及八九十月,其脈平和,如無娠然,非醫工深明脈理,病家肯明言者,難以診而知也。身雖有經閉之病,而實無經閉之脈。彼經閉之脈,尺中來而斷絕,或按之全無者是也。此則脈體平和勻靜,乃無病之脈。蓋至於八九十月而然,正懷子將生之候耳。」 張志聰曰:「此論腹中之血氣和平,而有生成之造化也。夫氣主生物」 ,血主成物,懷子者,血氣之相和也。且生者,謂血氣之所以成胎者,虛繫於腹中,而無經脈之牽帶,故至十月之期,可虛脫而出。當知月事懷姙之血在氣分,而不在經脈也。身有病者,月事不來也。無邪脈者,血氣和平也 。楊元如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 腹中之氣,坤土之氣也。是以白朮補脾,為養胎之聖藥,衝任之血,原於腎臟之精,陽主施化,陰主成形,是以歸芎熟地,乃胎產之神方。

帝曰:病熱而有所痛者何也?岐伯曰:「病熱者,陽脈也, 以三陽之動也,人迎一盛少陽,二盛太陽,三盛陽明 入陰也。夫陽入於陰,故病在頭與腹,乃䐜脹而頭痛 也。」帝曰:「善。」

馬蒔曰:「此言病熱而有所痛者,正以外感之疾,陽畢入陰,故外頭痛而內腹脹也。蓋凡病熱者,屬於陽脈,乃三陽經之脈動也。故左手寸部名曰人迎,正三陽經之脈動,所以候外感也。《六節臟象論》《靈樞終始禁服》、五色四時氣等篇皆云:『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陽,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陽;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陽,二盛而』」 躁,病在手太陽;人迎三盛,病在足陽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陽明。三陽既畢,則入之三陰經分矣。陽入於陰,故「頭主陽,腹主陰。」 在陰當腹䐜脹,而在陽當頭痛也。熱病之有所痛者,其義如此。

張志聰曰:「此言三陽之氣,主於形身之表,如下入於陰中,則為腹脹矣。夫病熱者,陽脈盛也;陽脈盛者,三陽之氣動之也。是以人迎之脈,一盛盛在少陽之氣,二盛盛在太陽之氣,三盛盛在陽明之氣。三陽俱盛,當主病熱頭痛。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如陽入於陰,又當病在頭與腹,乃䐜脹而頭痛也。蓋言表裏陰」 陽之氣,各有所主之部署,如陰氣厥逆於上,則為膺頸腫痛;陽氣下入於陰中,則為腹中䐜脹也 。莫仲超曰:伯言病熱者,陽脈也,以三陽之動也。謂陽脈之盛,乃三陽之氣動之,兼申明陽入於陰,乃是三陽之氣,而非三陽之經脈也。《傷寒論》曰:「臟腑相連,邪高痛下。」 此言經病於表,陽之上而下連於裏,陰經脈上下相連。故病在上而痛在下也。當知病在經脈。而隨經下入於裹陰者。則痛而不脹。此病在氣分。而陽氣下入於腹中。故脹而不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