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26 (1700-1725).djvu/50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四十八卷目錄

 醫部彙考二十八

  黃帝素問二十八調經論篇第六十二

藝術典第四十八卷

醫部彙考二十八

《黃帝素問二十八》

《調經論篇第六十二》

馬蒔曰:《內言》病有虛實,宜善調其經脈,如末節之謂,故名篇。

張志聰曰:此篇論五臟所生之氣血神志,而歸重於血氣,故篇名《調經論》。

黃帝問曰:「余聞《刺》法言,有餘瀉之,不足補之,何謂有 餘?何謂不足?」岐伯對曰:「有餘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 何問?」帝曰:「願盡聞之。」岐伯曰:「神有餘,有不足;氣有餘, 有不足;血有餘,有不足;形有餘,有不足;志有餘,有不 足。凡此十者,其氣不等也。」

王冰曰:「神屬心,氣屬肺,血屬肝,形屬脾,志屬腎,以各有所宗,故不等也。」

馬蒔曰:此言神、氣、血、形、志,各有有餘不足也。張志聰曰:「其氣,謂五者之氣,各有虛實之不等。」

帝曰:「人有精氣津液,四支九竅,五臟十六部,三百六 十五節,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虛實。今夫子乃言 有餘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岐伯曰:皆生於 五臟也。夫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脾藏肉,腎藏志,而 此成形,志意通,內連骨髓,而成身形五臟。五臟之道, 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 是故「守經隧焉。」

王冰曰:「《鍼經》云:『兩神相薄,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腠理。發泄汗出腠理,是謂津液之滲於空竅,留而不行者為液也』。」 十六部者,謂手足二,九竅九,五臟五,合為十六部也。三百六十五節者,非謂骨節,是神氣出入之處也。言人身所有則多,所舉則少,病生之數。何以論之?五臟,謂五神臟也。言病皆生於五臟者,何哉?以內藏五神而成形也。志意者,通言五神之大凡也。骨髓者,通言表裏之成化也。言五神通泰,骨髓化成,身形既立,乃五臟互相為有矣。隧,潛道也。經脈伏行而不見,故謂之經隧焉。血氣者,人之神邪侵之,則血氣不正,血氣不正,故變化而百病乃生矣。然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故守經隧焉。

馬蒔曰:此言人有虛實而生百病者,以血氣之不和也。四支者,手足也,手足各二。九竅者,陽竅七,在面部;陰竅二,前陰後陰也;在下部。五臟者,心肝脾肺腎也。共為十六部,及有三百六十五節。《靈樞》九鍼十二原篇有曰:「『所謂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又云:『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是皆能生百病者也。百病之生,各有虛有實,是虛者即所謂不足也,實者即所謂有餘也。今約有餘不足而分之則為五,統之則為十,果何以生此不足有餘也?伯言皆生於五臟也。夫所謂神、氣、血、肉、志者,皆藏之於五臟,而人之形始成焉。唯志意通暢,內連骨髓,而身形五臟,始無百病,正以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隧。如《靈樞·經脈篇》論各經脈氣之流行,所以行血氣者也。血氣不和,則為有餘不足,而百病乃生。是故善治生者,必守此經隧焉。真可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也。

張志聰曰:《靈樞經》云:「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腠理開發,汗出溱溱,是謂津。穀入氣滿,淖澤注于骨,骨肉屈伸洩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 四支為諸陽之本,九竅為水注之氣。五臟者,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十六部者,十六部之經脈也。手足經脈十二,蹻脈二,督脈一,任脈一,共十六部脈,計十六丈二尺,而一周於身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神氣之所游行出入,乃百病之所從而生,皆有虛有實。然五者之氣,皆生于五臟,而五臟所藏之血氣神志,以成此形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志意通,內連骨髓,而成身形五臟。上言有形之五臟,以生無形之五志;此言無形之五志,以成有形之身形。五志者,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腎藏志也。然五臟之道,皆歸於經隧。經隧者,五臟之大絡,以行血氣者也。血氣不和,百病乃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