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26 (1700-1725).djvu/60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四十九卷目錄

 醫部彙考二十九

  黃帝素問二十九繆刺論篇第六十三

藝術典第四十九卷

醫部彙考二十九

《黃帝素問二十九》

《繆刺論篇第六十三》

馬蒔曰:邪客于各經之絡,則左痛取右,右痛取左,與經病異處,故以《繆刺》名篇。

張志聰曰:「按《靈樞經》有經脈篇,論臟腑之十二經脈者也。有經別篇,即巨刺之經也。有十五大絡,即繆刺之絡也。在十二經脈則曰盛則瀉之」 等語,未論其繆刺巨刺之法,故補論于諸刺篇之後,名曰繆刺論。

黃帝問曰:「余聞《繆刺》,未得其意,何謂繆刺?」岐伯對曰: 「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 孫脈,留而不去;入舍于絡脈,留而不去;入舍于經脈, 內連五臟,散于腸胃,陰陽俱感,五臟乃傷,此邪之從 皮毛而入,極于五臟之次也。如此則治其經焉。今邪 客于皮毛,入舍于孫絡,留而不去,閉塞不通,不得入」 于經,流溢于大絡而生奇病也。夫邪客大絡者,左注 右,右注左,上下左右,與經相干,而布于四末,其病無 常處,不入于經俞,命曰《繆刺》。帝曰:「願聞《繆刺》,以左取 右,以右取左,奈何?其與巨刺何以別之?」岐伯曰:「邪客 于經,左盛則右病,右盛則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病未 已而右脈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經。非絡脈 也。故絡病者。其痛與經脈繆處。故命曰「繆刺。」

王冰曰:繆刺,言所刺之穴應用如紕。繆,綱紀也。病在血絡,是謂奇邪。四末,謂四肢也。先病者,謂彼痛未止而此先病以承之。絡,謂正經之旁支,非正別也。亦兼公孫飛揚等之別絡。

馬蒔曰:「此言《繆刺》之所以異于《巨刺》也。《繆刺》者,以邪客于絡,而左痛取右,右痛取左也。《巨刺》者,以邪客于經,而必刺其經也。蓋邪之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孫絡,留而不去;入舍于十五絡脈,留而不去;入舍于十二經脈,內連五臟,散于腸胃,陰陽諸經,相感于邪,五臟皆已被傷,此邪之從皮毛而入,極于五臟之次也。若此者必治其經穴焉,夫是之謂正刺也。」 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孫絡,留而不去,其孫絡閉而不通,不得內入于經,流溢于十五大絡之中,而生奇邪之病。惟其邪客大絡,左注于右,右注于左,上下左右,與經雖柑干,其實不得入于經,而止布于四末,其氣無常處,當以左病者而取其右絡,右病者而取其左絡,是《繆刺》之法也。若邪客于經,左病盛而右亦痛,右病盛而左亦痛,亦有互相移易者,如左痛未已,而右脈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以中其經脈,而不取其絡脈,是《巨刺》之法也。然則絡病者,其痛與經脈繆處,故命之曰「繆刺」 也。繆者,異也。

張志聰曰:此先言邪氣循序而入于經者,則當治其經也。夫經脈為裏,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絡脈外見于皮部,經脈內連于臟腑,邪之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則傳入于孫絡,蓋從孫而絡,絡而經也。「陰陽俱感」 者,謂皮毛氣分為陽,經絡血分為陰,言五臟之血氣,外充于形身,有陰而有陽也。夫十二經脈,三陰者屬臟絡腑,三陽者屬腑絡臟。而云「內連五臟,散于腸胃」 者,謂地之五行,以生人之五臟;三陰三陽之六氣,亦由五行之所生。故凡論經脈,以五臟五行之氣為主,而六腑為其合也。此言邪入于經,而至于五臟之次者,不宜繆刺。若邪入于大絡者,當繆刺也。孫絡者,孫脈也。孫絡之脈別經者,亦三百六十五脈並注于大絡。大絡者,臟腑之經隧也。《靈樞經》曰:「胃之所出血氣者,經隧也。」 經隧者,五臟六腑之大絡也。閉塞不通者,絡脈不通也。絡脈閉塞,則皮膚孫絡之邪,不得入于經,而流溢于大絡矣。奇病者,謂病氣在左,而證見于右。病氣在右,而證見于左。蓋大絡乃經脈之別,陽「走陰而陰走陽者也。」 按此論乃大絡與皮膚孫絡相通,胃腑所出之氣血,從胃絡而注于臟腑之大絡,從大絡而先行皮膚,先充絡脈,從絡脈而復入于經,以養五臟氣,此胃氣之所由出也。至于水穀所生之津液,以資養五臟之精者,由脾臟之轉輸也。是津液氣血,皆由水穀之所生,胃腑之所出,而各有其道。故曰「孫絡三百六十五穴會。以溢奇邪。以通榮衛。」 又曰:「肉分之間。谿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