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27 (1700-1725).djvu/103

此页尚未校对

也。循求其理,即所論之義是也。或求之不得,則求之諸經表裡之病脈,求之諸經表裡之俞穴肉理,斯為上術也。然「上經」 、「下經」 中,有「揆度、陰陽、奇恆、五中」 諸篇,無不悉知大義。又即《明堂》部位、五色、生尅、休旺明之,則此醫者可以橫行天下矣。

張志聰曰:此論鍼刺之道,當以內氣為寶,循求其脈理,求之不得,其病在表裡之氣分矣。《鍼經》曰:「在外者,皮膚為陽,筋骨為陰。」 蓋鍼刺之道,取皮脈肉筋骨之病而刺之,故求之俞理,不得,其過在表裡之皮肉筋骨矣。守數,謂血氣之多少,及刺淺深之數也。《鍼經》曰:刺之害中而不去則泄精,不中而去則致氣,泄精則「病益甚而恇,致氣則生癰瘍。」 又曰:「疾淺鍼深,內傷良肉,皮膚為癰。病深鍼淺,病氣不瀉,支大為膿。」 夫在內者,五臟為陰,六腑為陽,謂菀熱在內,而癰發於在外之皮肉間也。診病不審,謂不審病者之情,故為失常。《上經》言氣之通於天,《下經》言病之變化。揆者方切求之,言切求其脈理也。度者,得其病處,以四時度之也。奇恆之病,發於五中,五臟之色,見於明堂,審其臟腑經脈之始,三陰三陽,已絕之終,謹守此法,則無往而非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