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27 (1700-1725).djvu/115

此页尚未校对

解,諸篇所論是也。「合微之事者,聲合五音,色合五行,脈合陰陽也。陰陽之變者,天地陰陽之氣,有德化政令,變易災眚,五中之情,五內之情志也。取虛實之要,定五度之事」 者,取虛實而定五度也。「五度者,度神之有餘有不足,氣有餘有不足,血有餘有不足,形有餘有不足,志有餘有不足也。又有五實死,五虛死,其時」 有生者,如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身汗得後利,則實者活。此皆聖人持診之要道,不可不知。然持診之道,有陰陽逆從,有左右前後上下之診,論在《脈要精微篇》中。湛,甚也。醜,善脈證之有善惡也。有餘之病,則起而行;不足之病,多坐而臥。知起之所為有餘,則知所以不足。蓋知此即可以知彼,知一可以知十也。事者。謂其通變也。上下者。氣之通於天。病之變化也。格。窮究也。言當先度其上下之通變。因而窮究其脈之通變。

「是以形弱氣虛死。形氣有餘,脈氣不足死;脈氣有餘, 形氣不足生。是以診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以 轉神明,必清必靜,上觀下觀,司八正邪,別五中部,按 脈動靜,循尺,滑濇寒溫之意,視其大小合之」,病能逆 從以得,復知病名,診可十全,不失人情。故診之或視 息,視意,故不失條理,道甚明察,故能長久。不知此道, 失經絕理,亡言妄期,此謂失道。

王冰曰:「形弱氣虛,中外俱不足也。臟衰故脈不足,臟盛故脈氣有餘。坐起有常,則息力調適,故診之方法,必先用之,所以貴坐起有常者何以出入行運,皆神明隨轉也。上觀謂氣色,下觀謂形氣,八正謂八節之正候,五中謂五臟之部分,然後按寸尺之動靜而定死生矣。」 「視息」 謂數息之短長,候脈之至數。故診之法,或視喘息也。知息合脈病處,必知聖人察候條理,斯皆合也。失道,謂失精微至妙之道也。

馬蒔曰:「此言形氣宜相得,不宜相失,而備此法者,為十全也。《玉機真臟論》曰:『形氣相得,謂之可治;形氣相失,謂之難治。然形有形者也,氣無形者也,其氣必于脈乎驗之,是以形弱氣虛者死,蓋二者俱不足也。形氣有餘,而脈氣不足者亦死,蓋形以脈為主也。若脈氣有餘,而形氣不足,則血氣足而神氣充,即可以有』」 生矣。是以診有大法,「凡為醫工者,其自己坐起有常,出入有道,神明轉舒,清靜內守,上下皆觀,八正有邪則司之,五中有部則別之。然後按病人之脈,動靜滑濇,其寒溫大小,或逆或從,隨定病名,斯可以為十全矣。」

張志聰曰:「形弱氣虛者死,此又無論其脈之平與不平,度其形氣而知其死矣。形氣有餘,脈氣不足者死;脈氣有餘,形氣不足者生,是當以形證脈氣通變審之,而後可必其死生也。『轉神明』」 者,運己之神,以候彼之氣也。「上觀下觀」 者,若視深淵,若迎浮雲也。八正者,日月星辰四時之氣也。「別五中部」 ,先別五臟之脈也。按脈動靜,候其浮沈遲數也。循尺滑濇寒溫之意,謂脈滑者,尺之皮膚亦滑;脈濇者,尺之皮膚亦濇。尺膚滑其淖澤者,風也;尺膚濇者,風痹也;尺膚熱甚,脈甚躁者,病溫也;「尺膚寒其脈小者,泄少氣。尺膚炬然先熱後寒」 者,寒熱也;尺膚先寒久大之而熱者,亦寒熱也。故善調尺者,不待於寸;善調脈者,不待於色,能參合而行之者,可以為上工也。視其脈之大小,合之病能。「病能」 者,奇恆之病也。「逆從」 者,神轉不回,回則不轉也。能正其病名,而後診可十全不失其人情矣。「視息」 者,候呼吸之往來,脈之去至也。「視意」 者,閉戶塞牖。繫之病者,數問其情,以從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亡言者,亡妄之言,不知診道,妄與生死之期,此失經絕理,是謂「失道」 矣。

《解精微論篇第八十一》

馬蒔曰:「《內言》工之所知,自有至道,然涕泣等義,其理精微,故名篇。」

張志聰曰:精者,天一所生之精。微者,天道之幽遠也。此「九九數終,《復歸於真元》」 之論。

黃帝在明堂,雷公請曰:「臣授業傳之行教以經論,從 容形法,陰陽刺灸,湯藥所滋,行治有賢不肖,未必能 十全,若先言悲哀喜怒,濕燥寒暑,陰陽婦女,請問其 所以然者,卑賤富貴,人之形體所從,群下通使,臨事 以適道術,謹聞命矣。請問有毚,愚仆漏之,問不在經 者,欲聞其狀。」帝曰:「大矣。」

王冰曰:「言所自授,用可十全,然傳所教習,未能必爾也。」 賢,謂心明智遠,不肖,謂擁造不法。毚,狡也。仆,頓也,猶不漸也。漏,脫漏也,謂經有所未解者。馬蒔曰:「此公言經之所傳者,未必能行,而經之未備者,欲聞其狀也。經論中有從容、形法、陰陽等篇,刺灸湯藥等法,但今人有能有不能,此賢否之所由判也。然七情內傷」 ,天時外感,有所以然,分異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