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27 (1700-1725).djvu/116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殊狡愚仆脫《經》所未載。尤不可不審也。

張志聰曰:「悲哀喜怒人之情,燥濕寒暑天之氣,陰陽者天之道,婦女者天癸之所生。此通天之道,故極讚其大焉。」

公請問哭泣而淚不出者,若出而少涕,其故何也?帝 曰:「在《經》有也。」復問不知水所從生,涕所從出也。帝曰: 「若問此者,無益於治也,工之所知,道之所生也。」

王冰曰:「道之所生」 ,言涕水皆道氣之所生也。馬蒔曰:「此因公所問而兩抑之,非經之所未備,亦非大道之所生也。哭者,哀聲自口出也。泣者,稍有聲,而涕淚所由出也。淚者,水出於目,而涕者,液出於鼻也。人有哭泣而淚不出,或有淚出而涕則少,故公舉而問之,殊不知經之所已具也。又問目中之水,鼻中之涕,何所從生。」 殊不知此乃無益於醫治。而工之所知。自有大道之所生者在也。

張志聰曰:在經有者,謂《靈樞經》有悲哀涕泣之論,精液下通於上,應水之上通於天,此通天之大道,非止有裨於治也。工止知涕泣之所由出,而不知道之所由生。

夫心者,五臟之專精也,目者其竅也,華色者其榮也。 是以人有德也,則氣和於目,有亡憂知於色,是以悲 哀則泣下。泣下水所由生。水宗者,積水也。積水者至 陰也,至陰者腎之精也。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 持之也,輔之裹之,故水不行也。夫水之精為志,火之 精為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故《諺》 有曰:「心悲名曰志悲」,志與心精共湊於目也。是以俱 悲則神氣傳於心精,上不傳於志而志獨悲,故泣出 也。涕泣者腦也,腦者陰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腦滲為 涕。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從之者,其行類也。 夫涕之與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則俱死,生則俱生, 其志以早悲,是以涕泣俱出而橫行也。夫人涕泣俱 出而相從者,所屬之類也。

王冰曰:「專,任也。言五臟精氣,任心之所使,以為神明之府,是故能焉。神內守,明外鑒,故目其竅也。華色其神明之外飾。德者,道之用。人之生也,天布德,地化氣,故人因之以生。氣和則神安,神安則外鑒明矣。氣不和則神不守,神不守則外榮減矣。故曰人有德也。氣和於目,有亡也,憂知於色也。目為上液之道,故水火」 相感,神志俱悲。水液上行,方生於目,水火相感,故曰心悲,名曰志悲,神志俱升,故志與心神共奔湊於目也。腦為地氣所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言腦者,陰陽上爍也,爍則消矣。充,滿也,言髓填於骨,充而滿也。鼻竅通腦,故腦滲為涕,流於鼻中。涕泣同源,故死生俱所屬,謂腦也,何者?上文云涕泣者,「腦也。」

馬蒔曰:「此言悲則泣下,而泣則淚生涕出者,皆由於心腎之精所使也。吾雖謂子無益於治,試以哭泣而涕淚交出之義言之。蓋心者主悲,而心悲則水生,況腎志亦曰悲也。腎者主水,而志悲則水下,況腦涕亦水類也。心神腎志,哭泣涕淚,相應而至者也。何也?心者五臟之專精也,目者專精之外竅也;色者專精之」 外榮也。是以人有道德則心和,心和則氣和,氣和則目和。人有失忘則心憂,心憂則氣憂,氣憂則色憂。由內達外者如此,故心悲則泣下,泣下則水生。正以腎者主五臟之液,是水之宗也。水之宗者,水之積也。腎為陰中之至陰,陰之至者,腎之精也。宗精之水,先此未下者,是精持之也。持之者,輔之裹之也,所以水不下也。夫腎屬水,其所藏之精曰志;心屬火,其所藏之精曰神。今者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中之水,所由生也。彼諺謂心悲,又謂志悲,可見腎之志與心之精為神者,共湊於目。是以心志俱悲,則精皆上傳於心之神,不下傳於腎之志,而志亦專悲,與心相同,所以水從泣下也。其有涕者,何也?涕所生者,屬於腦也,腦者屬於陰也。腦為髓之海,髓為骨之充,涕為水之液,故腦滲液為涕也。況腎之合為骨,則志亦為骨之主,由是水流而涕從者,其類同耳。夫涕之從泣,譬如人之兄弟,有急難則俱死,不必赴難則俱生。今曰心志俱悲,是以涕泣俱出而橫行,何也?以其所屬之類同也。

張志聰曰:五臟主藏精者也。心者五臟六腑之主,故為五臟之專精。心開竅於目,故目者心之竅。《五臟生成篇》曰:「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其主腎也」 ,故華於色者,心之榮也。有德者見於色而知心氣之和也。悲哀則動其心志,故泣下而水所由生。水宗者,宗脈之所聚,上液之道也。腎臟之精水,由宗脈而上通於心,外注於目。故曰「目者宗脈之所聚也。如志不悲則精持於下。輔之裹之。水精不出於宗脈。故水不行於上也。」 此言精水之在下。必動其腎志。而後上行。夫心腎相通。神志交感。心悲而未有不動其志者。故諺有之曰:心悲名曰志悲。蓋心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