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27 (1700-1725).djvu/94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六十四卷目錄

 醫部彙考四十四

  黃帝素問四十四著至教論篇第七十五 示從容論篇第七十六 疏五

  過論篇第七十七

藝術典第六十四卷

醫部彙考四十四

《黃帝素問四十四》

《著至教論篇第七十五》

張志聰曰:「道出於天,聖人以天道教人,故名篇。」

黃帝坐明堂,召雷公而問之曰:「子知醫之道乎?」雷公 對曰:「誦而頗能解,解而未能別,別而未能明,明而未 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至侯王。願得受樹天之度,四 時陰陽合之別,星辰與日月光,以彰經術,後世益明, 上通神農,著至教,疑於二皇。」帝曰:「善,無失之。此皆陰 陽表裡,上下雌雄,相輸應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 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以教眾庶,亦不疑殆。《醫道論 篇》可傳後世,可以為寶。

王冰曰:「足以治群僚,不足至侯王,至當是治。蓋布衣與血食主療殊也。樹天之度,言高遠之可及也。四時陰陽合之,言順氣序也。」

馬蒔曰:此雷公求教之殷,而帝以醫道通於三才者教之也。解,粗解也。解有當否,別有分緒,明則不惑,彰則通顯,群僚之情易通,侯王之心難必,故治有難易也。「樹天之度」 ,猶今云量天尺也。非真欲受此言,備示天人合一之理。如受樹天之度,以人身合四時陰陽,別列星辰日月之度,則經術以彰,後世益明矣。疑於二皇。疑當是擬。二皇者。伏羲神農也。帝言醫道合於三才。必盡知之。斯可以繼先而傳後矣。

張志聰曰:「明堂,布政之宮也。八窗四達,上圓下方,在國之南,故稱明堂。」 夫「求民之瘼,恤民之隱,大聖之用心,故召引雷公,問拯濟生靈之道。由誦而解,解而別,別而明,明而彰,皆漸積日進之功。」 蓋天縱之聖,自能先知先覺,以明此道。在群僚之賢者,非講習討論,不能貫通於心,故止可主於臣僚之位,而不能至聖人之聰明睿知也。「樹天之度」 者,立端表以測天之四時陰陽、星辰日月之度,以著於經書,乃傳於後世也。「疑於二皇」 者,謂上合於伏羲神農,取天地之道以垂教後世。「上下」 ,謂天運之環轉於上下,人亦應之。「腰以上為天,腰以下為地」 ,表,裡,中外也,即所謂根於中而運於外也。雌雄,陰陽之相合也,言明乎陰陽之道。則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垂永久。以教眾庶。合於《醫道》論篇。可傳於後世。以為保命養生之大寶。

雷公曰:「請受道,諷誦用解。」帝曰:「子不聞《陰陽傳》乎?」曰: 「不知。」曰:「夫三陽天為業,上下無常,合而病至,偏害陰 陽。」《雷公》曰:「三陽莫當,請問其解。」帝曰:「三陽獨至者,是 三陽并至,并至如風雨,上為巔疾,下為漏病,外無期, 內無正,不中經紀,診無上下,以書別。」《雷公》曰:「臣治疏 愈,說意而已。」帝曰:「三陽者,至陽也,積并則為驚,病起」 疾風,至如礔。九竅皆塞,陽氣滂溢,乾嗌喉塞。并於 陰則上下無常,薄為腸澼。此謂「三陽直心」,坐不得起 臥者,便身全三陽之病。中去聲

王冰曰:「天為業」 ,言三陽之氣在人身形,所行居上也。陰陽傳上,古書名。「上下無常」 ,言氣乖通不定在上下也。「合而病至」 ,謂手足三陽氣相合而為病至也。陽并至則精氣微,故偏損害陰陽之用也。「莫當」 ,言氣并至而不可當也。并至,謂手三陽、足三陽氣并合而至也。上為巔疾,下為漏病,三陽經脈所行也。所謂并至如風雨者,言無常準也。夫三陽并至,上下無常,外無色氣可期,內無正經之常,所至之時,皆不中經脈紀綱,所病之證,又復上下無常,以書記銓量,乃應分別爾。雷公言:臣之所治,稀得人愈,請言深意,而已疑心。至陽者,至盛之陽也。六陽并合,故曰至盛之陽。積謂重也。言六陽重并,洪盛莫當,陽氣憤鬱,惟盛,是為滂溢無涯,故嗌乾竅塞也。陰謂臟也。然陽薄於臟,為病亦上下無常定之診,若在下為病,便數赤白。足太陽脈,循肩下至腰,故坐不得起,臥便身全也。所以然者,起則陽盛鼓,故常欲得臥,臥則經氣均,故身安全。

馬蒔曰:「此言三陽并合者,并於上下而諸證生也。三陽,太陽也。業,事也。上下,手足也。正,亦期也。三陽在人為表之表,其尊為父,事與天同。故手足太陽經,不循常脈,合而為病,則陽氣太盛,諸部陰陽各經皆被偏害,正以三陽獨至,即三陽并至也。其勢疾如風雨,并於上則為巔頂之疾,并於下則為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