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28 (1700-1725).djvu/116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盛者見血即已,蓋病從木氣清散,而不及於心神矣。如不已,用灸法以取之。骶骨乃督脈之所循,督脈與肝脈會於頭項,故灸骨骶,引厥陰之脈氣復從下散也。按:脊骨之盡處為骶骨,乃足太陽與督脈交會之處,曰「窮骨」 ,曰「骶骨」 ,曰骨骶,蓋亦有所分別也。

風逆暴,四肢腫,身漯漯唏然時寒,饑則煩,飽則善變, 取手太陰表裏、足少陰陽明之經,「肉清取榮,骨清取 井經」也。

馬蒔曰:「此言有風逆者,當驗其證,取其穴也。風由外感,厥氣內逆,暴時四肢作腫,其身漯漯然而無所拘束,唏然冷笑而覺寒,未食而饑則甚煩,既食而飽則多變不寧,當取手太陰肺、手陽明大腸二經之為表裏者而刺之。又取足少陰腎、足陽明胃二經以刺之。其肉冷,則取各經之榮穴,若骨冷,則取各經之井穴」 、經穴以刺之。蓋亦指上四經而言耳。

張志聰曰:《經》云:「厥成為癲疾」 ,蓋因厥氣上逆而成癲疾也。夫腎為水臟,風行則水渙。風逆者,因感外淫之風,以致少陰之氣上逆也。風淫末疾,故暴腫四肢。漯漯,寒濕也。唏然,寒慄貌。乃風動水寒之氣,而見此證也。風傷腎水,則心氣亦虛,故饑則煩。風木之邪,賊傷中土,故飽則善變也。取手太陰表裏,以清風邪,足少陰陽明之經以調逆氣。肉清者,涼出於肌腠,故取榮火以溫肌寒,蓋土主肌肉,火能助土也。骨清者,尚在於水臟,故取井木以瀉水邪也 。余伯榮曰:「取手太陰表裏者,取汗也。如用麻黃以通毛竅,配杏子以利肺金,蓋裏氣疏而後表氣通也。」

厥逆為病也,足暴清,胸將若裂,腸若將以刀切之,煩 而不能食,脈大小皆濇,煖取足少陰,清取足陽明,清 則補之,溫則瀉之。

馬蒔曰:「此又言刺厥逆之法也。有厥逆為病者,其足暴冷,上胸下腸,痛如裂切之狀,煩悶不能進食,脈來或大或小,俱帶濇滯。如身體溫煖,則取足少陰腎經以瀉之。如身體清冷,則取足陽明胃經以補之。」

張志聰曰:此足少陰之本氣,厥逆而為病也。少陰之大絡,起於腎下,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斜入膕中,下出內踝之後,入足下。少陰之氣逆於內,故足暴清也。胸將若裂,腸若將以刀切之。煩而不能食者,厥氣從腹而上及於心胸也。血脈資始於腎,脈來或大或小皆濇者,腎氣逆而致經脈之不通也。腎為生氣之原,「如身體煖者,實逆也,故當取足少陰以瀉之;清者,虛逆也,故當補足陽明,以資腎臟之精氣。以上二節,一因外感之厥,一因本氣之厥,皆為癲疾之生」 ,始見厥證,而先以治厥之法清之,即所以治未病也。

「厥逆腹脹滿,腸鳴胸滿不得息,取之下胸。」「二脅欬而 動手者,與背腧以手按之立快者是也。」

馬蒔曰:此又言刺厥逆之法也。有厥逆者,其腹脹滿,其腸則鳴,胸中滿而不得息,當取其胸之下,左右二脅之間,蓋取足厥陰肝經之穴也。如病人欬嗽而穴應醫人手者,當取背俞穴以刺之。所謂欬而動手者,若以手按之,其必立快也。

張志聰曰:此言厥逆之氣,上乘於太陰陽明,而將成癲疾也。腹脹滿者,乘於足太陰、陽明也。腸鳴者,乘於手陽明也。「胸滿不得息者,乘於手太陰也。胸下二脅,乃手太陰中府雲門之動脈處。背腧者,肺之俞也,取之下胸二脅。欬而動手者,再以手按其背腧,而病人立快」 者,是厥逆之氣上乘,是成癲疾矣。病在氣,故按之立快。蓋言厥癲疾者。在氣而不在經也。

內閉不得溲,刺足少陰太陽與骶上,以長鍼。

馬蒔曰:「此言刺不得溲之法也。內閉不得小便,當刺足少陰腎、足太陽膀胱二經,及腎脈之骶骨上。其骶骨上,宜用長鍼以刺之。」 張志聰曰:「此乘上文而言厥逆之氣,惟逆於下,而不上乘者也。逆氣在下,故內閉不得溲,當刺足少陰太陽與骶上,以瀉逆氣,而通其溲便焉。夫足少陰,先天之兩儀也;手足太陰陽明,後」 天之地,天也;先後天之氣,上下相通者也。是以少陰之厥氣上乘,則開闔不清而成癲疾,故當取之太陰陽明。如厥氣在下,止病下之閉癃,其過只在足少陰太陽矣。

氣逆則取其太陰、陽明、厥陰,甚取少陰、陽明,動者之 經也。

馬蒔曰:「此言氣逆者而有刺之之法也。有氣逆者,當取足太陰脾、足陽明胃、足厥陰肝三經。如病甚,則取足少陰腎之經穴《復溜》足陽明胃之經穴,《解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