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28 (1700-1725).djvu/118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七十七卷目錄

 醫部彙考五十七

  黃帝靈樞經十一熱病篇第二十三 厥病篇第二十四

藝術典第七十七卷

醫部彙考五十七

《黃帝靈樞經十一》

《熱病篇第二十三》

馬蒔曰:「篇內所言諸病,而論熱病更多,故名篇。」

《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變,志不亂,病在分腠之間, 巨鍼取之,益其不足,損其有餘,乃可復也。

馬蒔曰:「此言刺偏枯之法也。有患偏枯者,半體不能舉用而疼痛,言固如常,志亦不亂,其病當不在內,而在于分肉腠理之間,宜用巨鍼取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斯可復于無病也。」

張志聰曰:此篇論外感風寒之熱,內有五臟之熱,外內陰陽邪正之為病,而先論其外因焉。《經》曰:「虛邪偏客于身半」 ,其入深,內居營衛,營衛稍衰,故真氣去,邪氣獨留,故為偏枯。是風寒之邪,偏中于形身,則身偏不用而痛。夫心主言,腎藏志,言不變,志不亂,此病在于分腠之間,而不傷于內也。以巨鍼取之,益其正氣「之不足。損其邪氣之有餘。而偏傷之正氣。乃可復也。按此篇與《刺熱論》大義相同。故《刺熱論》」 中。亦用五十九刺之法。

痱之為病也,身無痛者,四肢不收,智亂不甚,其言微 知,可治;甚則不能言,不可治也。病先起于陽,後入于 陰者,先取其陽,後取其陰,浮而取之。痱音肥

馬蒔曰:「此言刺痱病之法也。痱者,風痱也。其病身體無痛,但四肢不收耳。上節偏枯曰痛,而此痱病曰不痛。上節身偏曰不用,而此曰四肢俱不收」 ,此其所以為偏枯與痱病之辨也。如神智雖亂,而不至于甚,人言雖不盡曉,而亦微有所知,此病尚有可治。若智亂太甚,自己全不能言,則不可治也。如病先起于陽經,而後入于陰經者,必先取其陽而後取其陰,當浮其鍼以取之。蓋陽在表,病先起于表,故宜浮而取之。但《經》文不言病先起于陰,後入于陽者,先取其陰,後取其陽,沉而取之之意。須知病先起于陰者,其病終不可治,故不言之。抑亦即病先起于陽者,以反推之耶。以理詳之,終為不治之證,否則《經》文言之悉矣,觀前後篇可知也。張志聰曰:「痱者,風熱之為病也。身無痛者,邪入于裏也。風木之邪,賊傷中土,脾藏智而外屬四肢,四肢不收,智亂不甚者,邪雖內入,尚在于表裏之間,臟真之氣未傷也。其言微者,此傷于氣,故知可治;甚則不能言者,邪入于臟,不可治也。夫外為陽,內為陰,病先起于分腠」 之間,而後入于裏。陰者先取其陽,後取其陰。浮而取之者,使外受之邪,仍從表出也 沈亮宸曰:「風之為病也,善行而數變。上節論偏客于形身,此論在于表裏之間,入內而干臟則死;浮而取之,外出則愈。二節之中,有左右外內、出入、邪正、虛實、死生之別。」

「熱病三日,而氣口靜,人迎躁者,取之諸陽,《五十九刺》, 以瀉其熱而出其汗,實其陰以補其不足者,身熱甚, 陰陽皆靜者,勿刺也。」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出則泄。 所謂勿刺者,有死徵也。

馬蒔曰:「此已下二十節,皆言熱病,而此一節,則言熱病證。脈相應者,當刺之以出汗而泄邪證。脈不相應者,不必刺也。熱病已三日,而氣口脈靜,其人迎脈躁者,乃病在六陽經也,此正證,脈相應,當取之諸陽經以瀉之。如前《終始篇》所謂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陽;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陽;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陽;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陽。人迎三盛,病在足陽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陽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數者,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 此可見人迎脈躁者,為病在諸陽也,當取之諸陽經以瀉之,如上文《終始篇》所謂「瀉足少陽」 等語是也。又行五十九刺之法,下文《病本篇》所謂五十九刺者是也,皆所以瀉其實而出其汗耳。又從而實其陰經,以補其不足者,即《終始篇》所謂「人迎一盛,瀉足少陽而補足厥陰;一盛而躁,瀉手少陽而補手厥陰;人迎二盛,瀉足太陽而補足少陰;二盛而躁,瀉手太陽而補手少陰。人迎三盛,瀉足陽明而補足太陰;三盛而躁,瀉手陽明而補手太陰者是也。若身本熱而脈口固靜,人迎不躁,乃」 陰經陽經皆靜也。是謂證脈不相應。刺之無益。勿刺之可也。但如上文所謂氣口靜人迎躁者。宜急取諸陽經以瀉之。急取諸陰經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