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28 (1700-1725).djvu/121

此页尚未校对

癲疾毛髮去,索血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腎也。

馬蒔曰:「此言熱病之邪在血脈,當取之血脈。如病不已,必補水以勝心也。心屬火,其合在血脈,故上文已言熱病在脈,而此又言熱病在血者,又當取之血也。熱病數驚,心邪有餘也。瘛瘲者,熱極生風也。狂則邪尤甚矣。其病在脈,當用第四鍼。曰鋒鍼者,以急瀉心脈有餘之邪。正以脈病則血病,故發為狂疾,血之熱」 也。毛髮亦去髮為血餘也。此其求之于血正所以求之于心也。如刺之而病不退,則當求之于水。所謂水者腎也。補其腎水以致水王則火衰心邪自可退耳。

張志聰曰:心病熱,故數驚。《本經》曰:心脈急甚為瘛瘲。心氣實則狂也,當取之脈,以第四鍼,急瀉其血絡之有餘者,癲疾脈癲疾也。髮者血之餘,若癲疾而毛髮去,當索血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腎也,取腎水之氣,以勝制其心火。

熱病身重骨痛,耳聾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鍼,五十 九,刺骨,病不食,齧齒耳青,索骨于腎,不得,索之土,土 者脾也。

馬蒔曰:「此言熱病之邪在骨也,當取之骨。如病不已,必補脾以勝腎也。腎主水,其合在骨,今熱病而身體重,其骨痛耳聾,腎開竅于耳也。又好瞑目,陰病則目瞑也,乃病在于骨也。當取之骨,用第四鍼,曰鋒鍼者,以刺五十九穴之骨。且其熱病而不能食,又齧其齒,齒為骨餘也,耳又青,腎竅在耳,腎衰故耳青也。此其」 求之于骨。正所以求之于腎也。如刺之而病不已。則當求之于土。所謂土者。脾也。補其脾經。以致土王。則水衰。腎邪自可退耳。

張志聰曰:腎為生氣之原,熱傷氣,故身重。腎主骨,故骨痛也。腎開竅于耳,腎氣逆,故耳聾。病在少陰,故欲寐也。當取之骨,以第四鍼,為五十九刺之法,以刺骨。若病而不欲食者,腎氣實也。《經》曰:「腎是動,病,飢不欲食。」 齧齒者,熱盛而咬牙也。齒者骨之餘,耳者腎之竅。若齧齒耳青,當索骨于腎,不得索之土。土者脾也,取脾土之氣,以勝制其水焉。夫五臟者,形臟也;五行者,五臟之氣也。病氣出于外,合之皮肉筋骨,故先治其外,不得,故復內索于五臟五行之氣焉。

熱病不知所痛,耳聾不能自收,口乾,陽熱甚,陰頗有 寒者,熱在髓,死不可治。

馬蒔曰:「此言熱病在髓者,不可治也。熱病而痛無定所,耳中聾不能有聞,四支懈惰,不能收持,口中乾枯,此陽經熱甚,而陰經頗有寒意。若遷延日久,陰經亦已熱甚,遂至熱在于髓,則死不可治矣。張志聰曰:本篇首章論外因之熱,上章論內因之熱,此以下復論外內之熱,合并而交爭者也。」 凡病皆生于風雨寒暑,陰陽喜怒,飲食居處,故有因外邪而病熱者,有因內傷而病熱者,有因于外而不因于內者,有因于內而不因于外者,有外內之兼病者。此章與《素問刺熱論》合參,大義自明矣。熱病不知所痛者,外因之熱入于內也。耳聾不能自收,口乾者,腎臟之熱乘于上也。陽熱甚而陰頗有寒者,在內之熱交爭于外也。熱在髓者。外因之熱。交爭于內也。凡病出于外者生。深入于內者死。

熱病頭痛。顳顬目。脈痛善衂,厥熱病也。取之以第 三鍼,視有餘不足,寒熱痔。

馬蒔曰:此言厥熱之諸證治法也。熱病頭痛,其顳顬與目善。而筋脈動脈亦作痛,鼻中善衄,此乃厥氣上逆而成熱病也。取之以第三鍼,曰「鍉鍼」者以刺之,視其有餘則寫,不足則補,且厥熱之病,又必發之而為寒熱,結之而為痔疾也。

張志聰曰:此外因之熱與肝熱交爭也。肝脈上巔頂,熱病頭痛者,表邪之熱交于肝脈也。顳顬目。者,口目振戰之貌,此肝臟之熱逆于上也。脈痛善衄者,表邪之熱迫于經也。此厥陰肝經之熱,與外熱交逆而為病也。當以第三鍼取脈,視其外內之有餘不足而治之。《經》云: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癖為痔。如外感風邪之熱,內因飽食而熱,外內不解,則往來寒熱而為痔矣。按:外交、內爭之熱,皆在氣而不涉于經。此節論熱入于經,故曰厥熱。謂外內之熱厥逆于厥陰之經而為病也。蓋有熱在氣而皆出入于氣分者,有病在氣而轉入于經者,經氣外內之相通也。「莫雲從曰」:「在經氣外內之間,故為寒熱在筋脈,故為痔。」筋在脈外之氣分也。

熱病體重,腸中熱,取之以第四鍼,于其腧及下諸指 間,索氣于胃,胳得氣也。胳當作絡

馬蒔曰:此言熱病在胃者,當取之胃,所以去其邪氣也。熱病而身體重,以胃土主肉,故體重也。其腸中必熱,當取之以第四鍼。曰「鋒鍼」 者,以刺胃經之俞穴陷谷及下諸指間,即厲兌、內庭等穴也。此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