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28 (1700-1725).djvu/13

此页尚未校对

甲如韭葉,鍼一分,留一呼,灸三壯。「流於二閒,在次指本節前內側陷中,為榮水。」 鍼三分,留六呼,灸三壯。「注於三閒」 ,在本節後內側陷中,為俞木。鍼三分,留三呼,灸三壯。「過於合谷」 ,在大指次指岐骨閒陷中,為原木。鍼三分,留六呼,灸三壯。「行於陽谿」 ,在腕中上側兩筋閒陷中,為經火。鍼三分,留七呼,灸三壯。「入於曲池」 ,在肘外輔骨屈肘兩骨中。以手拱胷取之為「合土。」 鍼五分。留七呼。灸七壯。此皆手陽明大腸經之穴也。

張開之曰:「大小腸皆屬胃三焦出於足太陽絡,而上合於手少陽經,故六腑皆出足三陽,上合於手。」

「是謂五臟六腑之腧。五五二十五腧。六六三十六腧」 也。六腑皆出足之三陽。上合於手者也。

馬蒔曰:此承上文之論諸穴者,而結言其數也。夫五臟各有井榮俞,經合五穴,是謂「五五二十五腧」 也。六腑各有井榮俞原,經合六穴,是謂六六三十六腧也。六腑足有太陽膀胱經,而手則有太陽小腸經;足有陽明胃經,而手則有陽明大腸經;足有少陽膽經,而手則有少陽三焦經,是足經上合於手經者也。然謂之「曰足」 者,正以其井榮俞原經合等穴,自足而行。謂之曰「手」 者,正以其井榮俞原經合等穴,自手而行。此曰手曰足之辨也。

張開之曰:「身半以上為天,身半以下為地,六腑出於足之三陽者,本於足而出於地也。」

五臟六腑井榮俞原《經合總圖》。

肺  心  肝  ,脾  。腎  、心包絡。

井木少商: 少衝: 大敦, 隱白, 涌泉: 中衝。所出榮火魚際 少府 《行閒》 大都 然谷 勞宮。所流俞土太淵, 神門, 太衝, 太白, 太谿, 太陵。所注經金《經渠》 《靈道》 《中封》 《商丘》, 《復溜》 《間使》。所過合水尺澤、 少海、 曲泉。 陰陵泉、陰谷、 曲澤所入

大腸 ,小腸 ,膽  ,胃  ,膀胱 ,三焦。

井金商陽: 少澤, 竅陰, 厲兌, 至陰, 關衝。所出榮水二間 前谷 俠谿 內庭 通谷、 液門所流俞木三間 後谿 臨泣、 陷谷、 束骨、 中渚所注原合谷: 腕骨、 丘墟 衝陽、 京骨 陽池所過經火陽谿, 陽谷, 陽輔, 解谿, 崑崙, 支溝,合土,

曲池, 小海, 陽陵泉,三里, 委中, 天井。所入}}

缺盆之中,任脈也,名曰「天突。」一次任脈側之動脈足 陽明也,名曰人迎。二次脈,手陽明也,名曰「扶突。」三次 脈,手太陽也,名曰天窻。四次脈,足少陽也,名曰天容。 五次脈,手少陽也,名曰天牖。六次脈,足太陽也,名曰 天柱。七次脈,頸中央之脈督脈也,名曰「風府。」腋內動 脈手太陰也,名曰「天府。」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曰「天 池。」

馬蒔曰:此舉諸經之穴,有列其行次者,有指其穴所者,皆示人覓穴之法也。一次下當有「脈」 字,猶言脈之一行也。腹部中行,係任脈經,在缺盆之中閒,是為任脈。其穴天突,在頸前結喉下四寸宛宛中,乃腹中央第一行次之脈也。缺盆係足陽明胃經,次在肩下橫骨陷中,去中行二寸,故任脈當為缺盆之中閒。任脈之側開二寸,即足陽明胃經也。其在頸之穴,名曰人迎,夾結喉兩旁一寸半,乃腹部第二行次之脈也。又手陽明大《腸經》名曰扶突,乃腹部第三行次之脈也,在頸當曲頰下一寸,人迎後一寸半。又手太陽小《腸經》名曰天窻,乃前部第四行次之脈也,在頸大筋外前曲頰下,扶突後動脈應手陷中。又《足少陽膽經》名曰天容,乃側部第五行次之脈也,耳後髮際二寸,耳上如前三寸然,天容係手太陽經,疑是天衝。又《手少陽三焦經》名曰天牖,乃側部第六行次之脈也。在頸大筋外缺盆上,天容後,天柱前,完骨下,髮際上。又《足太陽膀胱經》名曰天柱,乃背後第七行次之脈也。蓋自在前任脈為第一行,次自前而側而後,則以此為第七行也,宜矣。天柱俠項後髮際大筋外廉陷中,又頸之中央,即後項也。後項之下,乃督脈一經,其在項後入髮際一寸,大筋內宛宛中,名曰風府,一名舌本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下,禁灸,灸則令人失音,由此而一直下行,以至長強,皆督脈經穴也。又腋內動脈,即腋「下三寸,臂臑內廉動脈陷中,以鼻取之,係手太陰肺經也,其穴名曰天府。自此而下行肘臂,以至大指之端少商,皆肺經穴也。腋下三寸,即乳後一寸,著脅,直腋撅肋閒,係手心主,即手厥陰心包絡經也,其穴名曰天池。自此而上行於腋,以至下於肘臂之天泉、曲澤,至於中指之中衝,皆手厥陰心包」 絡經穴也。夫自督脈至此三經。蓋各指在項在臂在腋之首穴。無非示人以覓穴之法耳。

張志聰曰:「手足十二經脈,合於三陰三陽。」 三陰三陽,天之六氣也,運行於地之外。臟腑雌雄相合,地之五行也,內居於天之中。本篇論三陰三陽之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