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28 (1700-1725).djvu/40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七十卷目錄

 醫部彙考五十

  黃帝靈樞經四終始篇第九

藝術典第七十卷

醫部彙考五十

《黃帝靈樞經四》

《終始篇第九》

馬蒔曰:「《終始》本《古經》篇名,而伯乃述之,故名篇。」 按首無起句,當同前篇,俱為岐伯言也。

凡刺之道,畢於終始,明知終始,五臟為紀,陰陽定矣。 「陰者主臟,陽者主腑,陽受氣於四末,陰受氣於五臟。 故瀉者迎之,補者隨之,知迎知隨,氣可令和,和氣之 方,必通陰陽。五臟為陰,六腑為陽,傳之後世,以血為 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無道行私,必得天殃。」

馬蒔曰:「此言凡刺之道,當知此《終始篇》之大義也。臟為陰,腑為陽,陽在外,受氣於四支,陰在內,受氣於五臟。故因其氣之來而迎之者,瀉之法也;因其氣之往而隨之者,補之法也。知迎隨為補瀉,則陰陽諸經之氣可和調矣。」

張志聰曰:此篇論人之臟腑陰陽,經脈氣血,本於天地之所生,有始而有終也。《五運行論》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 夫風寒暑濕燥熱,天之六氣也。木火土金水,地之五行也。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是天之六氣,化生地之五行五味。五行五味,以生人之五臟,五臟內合六腑,以應地之五行,外合六經,以應天之六氣。故曰明知終始,五臟為紀,謂人之五臟,本於五行之化也。請言終始,經脈為紀,平與不平,天道畢矣。謂人之經脈,應天之六氣也。《末結》曰: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太陰終者,腹脹不得息,是人之陰陽血氣,始於地之五行,天之六氣所生,而終於地之六經,天之六氣也。故曰:「其生五,其數三。」 謂生於五行,而終於三陰三陽之數也。陰者主臟,陽者主腑,臟腑陰陽之相合也。陽受氣於四末,陽受天氣於外也;陰受氣於五臟,陰受地氣於內也。故瀉者迎之,迎陰氣之外出也;補者隨之,追陽氣之內交也。故曰:「知迎知隨,氣可令和。」 和氣之方,必通陰陽。

謹奉天道,請言終始。終始者,經脈為紀,持其脈口人 迎,以知陰陽有餘不足,平與不平,天道畢矣。所謂平 人者不病,不病者,脈口人迎應四時也,上下相應而 俱往來也,六經之脈不結動也,本末之寒溫之相守 司也,形肉氣血必相稱也,是謂平人。少氣者,脈口、人 迎俱少,而不稱尺寸也。如是者,則陰陽俱不足,補陽 則陰竭,瀉陰則陽脫。如是者,可將以甘藥,不可飲以 至劑。如此者弗灸。不已者,因而瀉之,則五臟氣壞矣。

馬蒔曰:此言持寸口人迎之脈,可以別平人與病人,而病人之少氣者,宜調以甘藥,而不宜施以鍼灸也。請言《終始篇》之義,凡以《經脈篇》為之綱紀耳。蓋右手寸部曰脈口,左手寸部曰人迎,持其脈以診之,則陰陽諸經之虛實平否,皆可奉天道以知之矣。夫所謂平人者,不病之人也。春夏人迎微大,秋冬脈口微大,「與四時相應,又俱往俱來,與尺寸相應。手足各有六經,無結脈,無動脈,審其本末,察其寒溫,各有所司,與時相宜,形肉血氣相稱,是之謂平人也。其正氣衰少,故脈口少氣而尺亦然,乃陰經不足也;人迎少氣而寸亦然,乃陽經不足也。欲補陽經,則陰經愈竭,欲瀉陰經,則陽經愈脫,此鍼之所以不可」 施也,僅可將理以甘和之藥,不可飲以至補至瀉之劑。且灸亦不可妄用,倘病有未已,而鍼灸誤瀉,則五臟之氣益壞矣,豈可哉?「上」 謂寸,下謂尺也。

張志聰曰:謹奉天道,請言終始者,謂陰陽經脈,應天之六氣也。夫血脈本於五臟五行之所生,而外合於陰陽之六氣,有生始而有經終,故曰終始者,經脈為紀也。持其脈口人迎,以知陰陽有餘不足,平與不平,蓋胗其脈以候其氣也。應四時者,春夏之氣,從左而右,秋冬之氣,從右而左,是以春夏人迎微大,秋冬氣口微大,是謂平人。「上下相應」 者,應天之六氣,上下環轉,往來不息,六經之脈,隨氣流行,不結動也。本末者,有標本之出入。寒溫者,應寒暑之往來,各相司守也。形肉血氣,謂脈外之血氣,與六經之脈必相稱也。脈口人迎,以候三陰三陽之氣,是以少氣者,脈口人迎俱少,尺以候陰,寸以候陽,不稱尺寸者,陰陽氣虛,而又應於尺寸之脈。